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付老师这会在办公室,我们去交给他。”
韩伟心急火燎。
对韩伟的提议我表示赞同。
老师们一般在学生中午放学后都不急于出来,等一千多人的大潮退去后,办公楼里的老师才会陆陆续续打点行装。
学生们一般都知道老师的这些“作息”规律,所以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知识盲区”。
付老师的办公室在两层办公楼的二楼,我和韩伟顺着楼梯上去,左手边就是英语教研室。
英语教研室里几位老师有一句没一句地扯着天下大事、家长里短。
付老师坐在他的办公桌旁边,听着几位老师扯着闲篇。
三班的班主任周老师大声道,“你们听过没有,我们当老师的就是“管得了讲堂,跑得了操场;批得完作业,写得出文章。解得了忧伤,破得了迷茫;开得了班会,访得了家长”。别的本事嘛我们也没有。”
“是啊,除了那三尺讲台我们驾驭得了,其他的也没那本事。”
另一位老师附和道。
“哎,付老师,你是怎么想的?”
周老师看付老师不说话,主动找他攀谈。
“我啊,和孙老师一样,还是安安心心当好我的老师吧。”
“付老师,你这么年轻,正是创业的好时候啊,我周围的年轻人都呆不住,一个个地都去了深圳。”
此时的深圳充满机遇,是相对落后地区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地方。长途跋涉的打工者扛起破旧的背包和编织袋奔赴深圳,里面承载的都是梦想。
“哎,深圳的钱也不是那么好挣的,再说我也没啥技术。”
付老师对生活的艰辛不无感叹。
“你会英语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人专我转。”
周老师把深圳的情况摸得很熟。
“报告。”
韩伟大叫一声,因为有了演奏会的票,韩伟变得趾高气昂起来。
“进来。”
周老师认识我们,知道我们是一班的学生。
付老师刚想反驳周老师,一看我们进来,知道这两个“活宝”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有什么事吗?”
付老师故意装作很严肃。
“报告付老师,我们有东西送给您。”
一听说学生要送东西给老师,所有老师的目光都向我们这边聚拢过来。
这反而让付老师不自在起来。
“什么东西?“
付老师压低了声音。
“是您梦寐以求的东西!”
真是“不入戏不成谶,不疯魔不成活”,韩伟竟然凭借着两张票和付老师开起玩笑来了。
“到底是啥东西。”
我们两个眼神中都带着坏笑。
韩伟从口袋里拿出票,以极快的速度放在付老师的办公桌上。
付老师向票面扫了一眼,顿时愣住了,眼睛越睁越大。
“你们从哪里搞到的?”
付老师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个朋友让出来的。”
周老师见到演奏会的票也大吃一惊,紧走几步,用手抹了一张凑在眼前仔细看。
“不得了,能搞到这种票子的都是神通广大的人啊!付老师,你的班里藏龙卧虎啊!”
周老师小心翼翼地把票又重新放在付老师眼前,从口袋里摸出一包烟,从烟盒里抽出了两根,扔给傍边一位老师一根,自己留了一根,点燃后,开始吞云吐雾。
“付老师,现在这个票可是像大熊猫一样稀有啊!”
周老师说着透过烟雾看着我们,眼神中显露出四个字——刮目相看。
付老师难掩惊喜之情。
“我说我这左眼皮怎么一直跳啊跳,跳啊跳的,真的是没想到,没想到。”懒人听书 nren9.
这就是门票的力量,虽然它对生活不产生任何实际收益。
“你们怎么知道我需要这两张票?”
付老师终于反应过来。
韩伟早有准备,“我听赵勇说您喜欢音乐,正好朋友要让票,所以就给您送过来了。”
韩伟说得滴水不漏。
付老师也想起来上次带我们几个去他家,我们一直在研究他的录音机和磁带。
付老师拉开抽屉,把票放了进去,眼睛还算尖的我,看到付老师抽屉里有他没收学生的随身听和几本漫画。
“赵勇、韩伟,谢谢你们了,你们早点回家吧。”
付老师关起了抽屉。
“那付老师,我们先走了。”
“如果还有人让票,记得给我留几张!”
周老师用命令般的腔调和我们商量。
“哎,我们记着呢!”
我和韩伟走出了教研室。
“哼,留几张,你等着吧,等我给你留几张。”
韩伟最看不惯学校老师们那种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样子。
和我一样。
人生几何,知音难觅啊。
我一直羡慕陆小凤和花满楼那样的友情,只需一杯酒和一个微笑,彼此就已然心意相通……
我希望我和韩伟也是这样。
走出办公楼。
“星期天的演奏会你去不去?”韩伟问我。
“没票怎么去?”
“你以为是去听钢琴啊?”
韩伟撸了撸袖子。
“我知道了,你是要盯付老师的梢。”
“哈哈,还是你知道我的心思。”
“正好我们比赛也结束了,我们得了第一,付老师也如愿以偿听了演奏会,岂不是两全其美。”
“那我们非要付老师请客不可。”
“哈哈。”
我和韩伟正说得热闹,李洁突然走了过来。
“你们聊什么呢?”
“我们扯闲篇呢!你今天又不回家?”
“是啊。”
“还要热饭吗?”
“今天没带饭,我去吃学校门口的牛肉面。”
“走啊,一起去吃。”
……
学校门口的牛肉面馆刚开张不久,一个老板,三四个伙计。
以前的店面是个小书店,因为经营不善,书店老板一直有意转让,转让的告示贴了足有一个礼拜,才被这个牛肉面馆接了盘。
面馆面积狭小,灶间就占了“半壁江山”,剩下的地方只够摆三张桌子,加上十几个板凳,就已经无立锥之地了。
李洁非要请客,我们只好由着她。
三个人要了两碗二细,一碗细的。
“辣椒多还是少?”
调汤的伙计从取面口里面大声问。
李洁颇为矜持地说,“不多不少。”
“不多不少是多少?”
“一小点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