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夜晚,昭君与堂妹昭宁两人睡。昭君靠着炕柜手中织着毛衣,这是给自己织的。
深灰色的开衫毛衣,织的是花纹是圆八字,绞成麻花样。
几股线一起织,织的是一件厚厚的羊毛衫开衫。
简约的现代款式,马上就收尾,应该下周就可以收尾。
昭宁洗白白后躺在被子里,看着大姐织毛衣,羡慕的望着,大姐的手真巧,做什么都做的很好。
“大姐,放寒假我来家里住,你教我做饭织毛衣好不好?”昭宁想学,在家里,妈妈做的饭菜只是能吃,与好吃没有什么关系。
她想跟着大姐学。
“行,放寒假后跟二叔二婶说说,他们答应了你就来,不答应不许偷跑着来。”
“好,我爸肯定同意。”昭宁越来越喜欢窦家的亲人。笑眯眯的撑着手,时不时的还伸出手摸摸大姐织的长毛衣。
柔柔的,软软的,真舒服。
另外一间房,三个男孩睡在一张大炕上。
三个人躺着,在炕上唧唧歪歪。赵家两个,还在咂摸嘴回味着刚才吃的烤鱼味儿。
“川子,咱大姐做的饭菜可真好吃。唉,我的肚皮还是第一次吃到这么美味的鱼。”
赵红星就是个吃货转世,还在咂摸味儿。
昭川在别人面前就是个坑货,这不,开始坑人,“红星,你真是,不想说你们兄弟两个。一副没有见过世面的样,真替赵叔担心,啧啧啧!”
“窦昭川别一副见过大世面的样子。就你,也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你妈做的饭菜我们哥俩也不是没有吃过,也就是煮熟了。
大姐不来京都,你们也一样是刘姥姥。还是咱大姐厉害,我以后让我大哥把大姐娶回家,以后你要吃好吃的,就要去我家……”赵红星开始还反驳,后来就陷入了美好的幻想中。
“美得你,我家大姐招女婿上门。我大伯就我大姐一个闺女,可不会嫁出门。”
说完,下巴向上一抬,骄傲的不行。
清早,三个小子还没有起床,就被老爷子薅起来,“起床,咱今儿上山。”
老爷子一起床,就被孙女提议全家去郊游。
昨晚,睡觉前,昭君意识沉入空间,发现五亩的牧场,养殖的类似野鸡(但不是野鸡)的一种品种,已经泛滥成灾。
都已经全赶到果园内养着,牧场内有猪,有牛,有羊。为此,昭君还把十亩田,改了五亩养殖猪和羊,牧场内只有几头牛。
她每年杀几头猪,几只羊,两头牛,每种留下两头繁衍下一代,就行。
三亩的鱼塘内,也一样泛滥成灾,全是大鱼,还有不少鱼苗子。
她想了想,上山郊游是个借口,主要是找个水源丰富的溪流,然后找一个水窝子,从空间里转移出去鱼,也转移出去养殖的彩色鸡。
反正,五颜六色的,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转移一大批出去,为空间减负,也能打几只回家去正大光明的打牙祭。
“遵命,马上起床。”三小子,没办法,支撑着爬起来。赵新华还拍打自己的脸,让自己清醒。
窦昭川更绝,赤着脚跳下炕,冰凉的地面,瞬间冰醒了。
窦昭川这点不错,自律。
一家人除了老太太,都带着作战的工具去郊游。
到山脚,赵新华,赵红星,抹一把脸瞅着小伙伴问,“川子,窦爷爷他们在老家也是这样郊游的吗?”
说话的时候还举着手中的工具,抖抖背后背着的篓子。
窦家篓子多,人手一只。
“美得你,还郊游,我家就是农村的,谁稀罕下乡郊游。蠢,没看出来呀,我姐我爷是带着咱们出来捞好吃的。”
窦昭川脑子活,早就猜到了。爷爷怎么可能对郊游感兴趣。
捞好吃的,赵红星的眼睛都红了。
六人队伍,昭君走在最前面,老爷子押运,走在最后面。
赵红星记挂着捞好吃的,一直跟在昭君身边,叽叽喳喳的问东问西。
“大姐,你昨儿是不是发现了什么好地方?”
赵红星眼睛还四处瞄,想看看一路上有没有什么发现。也许能逮一只啥。
“发现了一个大鱼窝子。”昭君言简意赅,没有多说,她是怕多说多错。
“多大?”赵红星还追问。
“很大。”
山路崎岖,窦昭川拉着妹妹昭宁,小姑娘气喘吁吁。可一直不喊累,不喊停,坚持着。
“到了。”
记忆没错,昨天来过,还记忆犹新。
周围地势不是很陡峭,有一块几十平的平地,“宁宁,去把垫子铺在草地上,你负责看东西知道吧?”
老爷子吩咐小孙女,几人的背篓也放在垫子周围,让宁宁帮忙看着。
昭君一个人顺着溪流的上游走,在一处咕咕冒水泡地方,悄悄从空间转移出来好些的鱼。
空间里,粮食收了一茬又一茬,种植养殖的速度贼快,是加速了的。
鱼多的,让人头疼,她打算转移出来一半,空间里面还有不少收获了,放置在静止仓库的鲜鱼,腊鱼,干鱼。
新鲜的活鱼,利用的好,能正大光明的吃很长一段时间的鱼。
还能给空间里减负,卖鱼,去黑市卖鱼,她此时还真没有想过。
鱼,一身的腥味儿,万一露馅,可不好遮掩。
“爷,川子,你们快来,好多鱼。”
昭君解下身后的背篓,放在地上,两边用石头夹着,保证背篓不倒。
一次性转出来几十条大鱼。
走的不远,那几人本来放下背篓后也跟在昭君不远处的后面。
突然听见一声喊,窦昭川多机灵,赶紧往回跑,“爷爷,你们先去,我去拿背篓和工具。”
“好,快点,鱼窝子可是要争速度的。”
“嗯嗯,很快的。”窦昭川没少被他爸训练,跑起来飞快。
这边一直随身带着工具与背篓的昭君,已经叉了几条大鱼。鱼儿们刚出来,还有些摸不着头脑,没缓过劲来。
溪流宽且深,源头不知道在哪儿,但是再走几十米,就是一个不小的水潭,水潭上方是个小瀑布。
只要不天干,就会常年有流水,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但也有几十米高。
昭君在这里放一些,以及望见了不远处的小瀑布。
瀑布底下一般都有水潭,再到水潭放,今天能弄很多鱼。
赵新华,赵红星兄弟俩捞鱼捞的真爽快。兴奋的哇啦哇啦叫嚷。
“窦爷爷,大姐,我捞了好多条鱼,怎么办啊,吃不完?”
赵红星,嘚瑟,纯属嘚瑟。龇牙咧嘴的露出牙花子,昭川瞅着真是丢人。嫌弃的别过脑袋,真觉得认识赵六很丢人。
“吃不完送人啊,你傻啊。”赵三赵新华对自家弟弟很无语,笨蛋。
“送谁?”没有想起来要送谁,这年月即使自家有很多好东西都不敢送人,怕啊,怕被人举报。
“送大哥啊,他们部队不是在周围吗?”
赵新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家那妖孽般的大哥,亲大哥。
大哥在赵家这一辈是老大,在他们小家也是老大。
“对哟对哟,还是三哥你聪明。”赵六子说话也没有停歇,一直用鱼兜兜了好几条鱼。
老爷子精神头十足,捞鱼的速度更快更稳,属于超常发挥自身水平。
忙叨了半天,赵家兄弟还没有来得及给大哥送鱼。就遇到了进山带着战士们拉练完毕,准备回部队的赵光明。
一个营的战士,三个连加一个警卫排,五百多号人,除了值班的战士和军官,来了四百多号人。
赵光明一脸严肃,他没有想到进山拉练还能遇到自家亲弟弟。
在弟弟的介绍下,礼貌的问候窦老爷子,也认识了昭君,还与昭川昭宁兄妹俩打了个招呼。
“你们两个怎么来了?”在一边,三兄弟坐在一起聊聊天。
其余的人,都跟着老爷子叉鱼,抓鱼。
还有一个小渔网,不大,但也比没有的好。
战士们可稀罕水潭中的鱼,昭君带着妹妹昭宁在一边烤鱼,已经到了中午。
中午吃烤鱼时,赵光明多看了远处正在烤鱼的窦昭君几眼。别误会,他纯属好奇。
他知道远处的那位窦昭君其实是窦叔(直系师长)的亲生女儿。
只是老人可怜牺牲的老大,以后没有后,就把窦叔的长女过继给了老大。
据说窦叔家里还有几兄弟,可那时不是全部结婚有了孩子,有了孩子的,不舍得过继儿子给牺牲的大哥。
刚好窦叔那时候已经再婚有了一子一女,老人们就写信给窦叔商量。
老人们除了给大儿子找一个以后给他上坟的后代,还有就是怕窦叔后娶的妻子不待见家里的孙女。
这样的话,以后见面也不膈应,彼此之间还能客客气气的相处。
窦叔家里的一些事,他爸都知道。两人一直关系特别好的战友。
多年来一直在一个部队,两家关系亲密。
只是他一直待在部队,因为离家近,时常利用开会还有周末的机会见家人。休假反而很少,他的假期一般都是给家在外地的战友休。
也就一直没有机会见到窦叔传说中的大闺女。
昭君也发现了赵光明的打量,略微迟疑了一下,之后没有思。
两人并没有什么一间钟情。
……
无忧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近两年来,时局变化无常,城里的高中生从自愿下乡到强制下乡,只是隔了两年。
窦昭川考上了军事院校,没有受到任何波及。但窦昭宁就不一样了,她无法再考大学。
等六九年高中毕业,必须下乡当知青。
昭君大学已经毕业,依然还在区妇联工作。
不过读完大学回来再上班的昭君,显然更受领导器重。
已经二十三岁的她,天天被爷爷奶奶催促结婚的事情。
吃过晚饭,昭君的屁股还没有沾着炕,老太太又开始了每日一催。
“君君,该找了。趁着我和你爷爷还有几个月才回去。你把终身大事定下来,最好在这段时间把婚事办了。”
二老要等年后开春以后,才回去。
开年就是六九年。
昭君无奈道,“奶,要不您给安排,我不排斥相亲,可也不能让我上大街上去随便拉一个吧?”
“那不成,不成,你是大学生,怎么能在街上随便拉一个。放心吧,奶肯定好好给你寻摸。保证还不耽搁你上班。”
磨了快一年,终于让君君松口,老太太已经有些迫不及待。
她悄悄找老二还有院里的老周太太收集了不少未婚男青年的信息。
心中安稳了,打算明天去一趟部队,找老二问问。老太太还是比较中意部队的军官。
早上,老太太一早就喊醒老爷子,在衣柜鼓捣一会儿,挑选好衣裳。
一人下了一碗面条吃,急火火的赶往部队。
这次去,二老打算住几天,一直住到挑选好孙女婿为止。
时间紧急,在有限的时间内还有好些事要办。
老太太觉得亚历山大。
密集的相亲中,还遇到一熟人。
“是你?”
“是你?”
两人都没有想到会是对方。
赵光明望着眼前的亭亭玉立的姑娘,真不敢相信。三年的变化有这么大吗?
三年多前,他在西山见过一次,之后再也没有见过。
“坐下说。”
公园门口,两人拿着一本相同的书,终于接上了头。
找了一个偏僻的位置坐下,昭君没有羞涩,说了自己的情况,最后还表示,“最近我相亲挺密集的。
你要是有什么话,可以直接说。不要觉得是熟人不好意思说。”
昭君怕赵光明不愿意也不好意思说。
“没有不好意思,我想以结婚为前提与你相互了解,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你放心,我不会干涉你的工作。婚后你依然可以继续上班,不用随军住到我们山里的家属区。”
一年前赵光明虽然还在原来的师部,只是调到了别的驻地。团部在京都附近的一座城市的大山里。
离城里不远不近的,三十来里路。
离京都两三百里路。
“我想想,想好联系你。”
“行,给你联系我的电话号码。”赵光明拿出笔,再拿过昭君手中的书,刷刷的写下能联系到他的电话号码。以及一个能收到信件的地址。
信不会直接寄到部队,有一个中转站,隔一天会有通讯员去拿一次信。联系也方便。
昭君也拿过赵光明的书,写下自己单位的电话号码。
两人彼此不扭捏,是建立在能知根知底的基础上。赵光明虽然不了解眼前的窦昭君,可他听家里的两个弟弟说起过:
窦大姐手巧,做的饭菜有多香,织的毛衣有多帅气(参照窦昭川穿的毛衣得出的结论)等等。
时常听到,他多少能了解一点。自家两个弟弟是什么人,赵光明清楚的很。
看似随和,与谁都能合的来。可挑剔的很,能让他们俩都夸的人,第一条就是人品肯定过关了。
三年来,两个弟弟没少跟着川子到窦昭君家里蹭吃蹭喝。
美食能吸引人,但那三个小子都不是善茬,不是东西好吃就能让他们夸奖的。
有了些粗浅的基础认知,赵光明愿意试着交往处处。
他总归是要结婚的,而且眼前的窦昭君长的漂亮,符合他的审美观。
今天第一眼见到,就觉得眼前一亮。比三年多前看到的那一次要漂亮。
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追的死去活来的追求过程。
两人相亲后第七天就决定了恋人关系。
之后就是相伴到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年底结婚,结婚后在赵家住了一个月。之后一直住在小院内。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去赵家爷爷住的小楼里住几天。
因为房子不宽裕,赵光明爸妈住的房子不大,三居室。因为昭君有两套房子,就没有给他们夫妻留房间。
昭君婚后,生了一女两子。
夫妻感情极好,相濡以沫一辈子。
夫妻俩都活过了百岁。
……
小番外
下了三天大雪,天空放晴。退休后的昭君,搬进那大两进的宅子。
孩子们成家立业以后,相继有了孩子,小院已经住不下。退休后,昭君把大宅子翻修以后,找了一个吉利的日子搬了进来。
“妈,我姥爷问你,有没有想好,到底啥时候回老家。”昭君的长女赵微蓝,接了电话就朝院子里喊。
两个弟弟常年在部队,也不常回来,都是她和丈夫以及姐弟三人的孩子们一起住在家里陪父母,照顾父母。
父亲还没有退休,级别高,即使退休了,也休不了。
“放暑假了回去,周末,你们俩去接你们姥爷回来住。住疗养院有什么意思。”
二叔早已退休,常年住在京郊的疗养院。
二婶前几年已经故去,二叔就常年住在疗养院。
昭君想着,即使原主在,应该怨恨已经看透。去接二叔回来住,应该可以。
几个孩子称呼的全是姥爷,她以前刻意纠正过,可惜没用。三个孩子在这点上一直与她唱反调。
时间长了,她也懒得再纠正。
老大赵微蓝一听老妈这话,可高兴了。
从屋里出来,坐在老妈身边,脑袋凑过去,“妈,真的接我姥爷来住?”
“接,他年纪也大了,又不愿意跟你小姨他们两口子住。你舅舅他们,又在部队住。两口子都是军人,一天到晚比总统还忙。不接来,怎么办?”
对着老大不文雅的翻了一个白眼,懒得理她,翻阅着手中的书籍。
“妈,您不气啊?”
赵微蓝依然小心翼翼,不敢造次,怕老妈反悔。
“不气,我气什么。收拾房间的事情归你,对了,你爷爷奶奶的房间也要一起收拾。”
赵家的老太爷都还在,还别说昭君的公婆。
退休后,昭君纵横股市,期货市场。大赚特赚,人家还不在自己国家的股市,期货中赚钱,都是国外的。
这一世,窦长征活了一百零九岁,是笑着离开的。
离开之前还紧紧抓住大闺女的手,带着幸福的笑容去了极乐世界。
昭君没有刻意找原主前世的前夫报仇,但也有悄悄关注。命运这东西,真是很神奇。
没有原主出现在渣男的生活中,骗了另外一位女人,只是那位可不是原主。
性子更不好,还是个极其自私的人。手段也多,渣男依然与白莲相遇还好上了。
但运气不好,被原配早早的发现,利用家中的人脉,用常规的原则内方式,搞臭了渣男和白莲,还让他们俩一辈子都没有翻身。
两人到老,到死,都没有摆脱穷困。
一生困苦。
******
知青
“我们是……接班人……”歌声嘹亮,相连的几节车厢内,歌声此起彼伏。
铛铛铛,火车启动以后,知青们依然还处在兴奋中。
中间一节车厢的某一个靠窗的位置,坐着一位脸色苍白,没有一丝血色的血色。
对面,隔壁,坐的都是她的同学。因为女孩不舒服,都没有陷入狂欢的浪潮中去。
女孩的情况不是很好,边上的几人都保持着安静。
站在车厢正中间的一位姑娘,激情澎湃的发表自己此时的激动心情,“主席说了,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我们要为建设新时代的农村的而努力……”
随着讲话的进度,短头发的女学生,声音接连提高了几个度。好几次都破音了,还不知道声音低一些。
趴在座位前的桌子上的昭君,脑海中正翻起滔天巨浪。
一浪高过一浪,记忆的波涛汹涌澎湃,差点淹没昭君。
原主吴昭君是来自哈城普通工人家庭。
今年十七岁,几年前,父母相继故去。家里的兄嫂,姐姐姐夫们,能管她几年,已经不错了。
今年高中毕业,也是强制下乡的第一年。
原主不愿意下乡都不行,带着属于个人的全部家当,还有父母在世时积攒的几十块钱加上姐姐们悄悄赞助的钱票券,拎着行李下乡做知青。
谁知道,上车的前两天,也不知道咋就感冒了。
今天出发的时候,越发的严重了。
他们这一节车厢都是哈城的学生,另外的两节车厢,听声音是京都与沪市的知青。
他们说话的声音听听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