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资历。
是压在人类文明体系的几座大山之一。
华夏的资历文化追溯自古代官僚体系,从早期儒家‘长幼有序’观念开始,北魏的停年格到唐代的循资格,一直到现代社会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
林小树站在天火偶像学院的入学仪式上,手里攥着那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指节微微发白。台下坐着几十个和他曾经一样的年轻人??有从职高辍学后靠送外卖维持生计的少年,有在县城话剧团跑了十年龙套却无人问津的女孩,还有因为方言口音太重被所有选秀节目拒之门外的农村青年。他们的眼神里没有星光熠熠的幻想,只有一种近乎倔强的渴望:我想试试。
主持人念到他的名字时,全场安静了一瞬。不是因为他多有名,而是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是谁??那个用一部短剧撕开命运裂缝的人,那个把母亲的手裂和父亲的烟头拍进镜头里的林小树。
“请林小树同学发表感言。”
他走上台,没拿稿子,也没看提词器。灯光依旧刺眼,但他已经不怕了。
“三年前,我坐在昭通老家的土炕上,用一台二手MP3听周杰伦的《稻香》。那时候我觉得,明星是住在电视里的神仙,而我是连电都交不起的凡人。”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后来我发现,其实神仙也会摔跤,凡人也能说话。只要有人愿意听。”
台下有人轻轻鼓掌,接着是第二下、第三下,最后汇成一片潮水般的掌声。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一阵骚动。一个穿着洗得发白冲锋衣的女孩被人拦在门外,正死死抱着一台老旧DV机不肯松手。“我就说一句话!林小树!我是李春梅!你记得吗?小学五年级我们一起演过课本剧!”
卫正皱眉示意保安放行。女孩冲进来,眼眶通红:“我不是来蹭热度的……我是来报名的。我拍了三十集《山沟里的语文课》,讲我们村孩子怎么靠一本破字典学普通话。可没人看,平台说我‘内容枯燥’‘不具备商业价值’。”她举起DV,“但我爸说,你说过,真实的东西总会有人懂。”
林小树走下台,接过她的机器,打开屏幕。画面晃动,音质粗糙,但镜头里那些冻得通红的小脸、歪歪扭扭写在墙上的拼音字母,像一根针扎进心脏。
“你叫什么名字?”他问。
“李春梅。”
“春梅姐,”他忽然笑了,“你还记得当年你说长大要当央视主持人吗?”
女孩愣住,眼泪一下子涌出来。
当天下午,王曜收到一份紧急提案:由林小树牵头成立“素人影像扶持小组”,首批试点项目即为李春梅的《山沟里的语文课》系列纪录片,并申请接入星空平台首页推荐位。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周曼翻着数据报表,眉头紧锁,“这个账号目前粉丝不到八千,完播率只有12%,算法根本不会推流。如果我们强行干预,等于打破自己定下的公平机制。”
王曜站在窗前,手指轻敲玻璃:“我们建立这套系统,是为了筛选价值,而不是扼杀可能性。你说完播率低,可你想过为什么吗?因为观众刷到一半就划走了??不是内容不好,是开头三秒没有‘爆点’。可教育类内容本来就需要沉淀,就像种子,不能要求它一秒发芽。”
他转身看向她:“如果天火只能捧出会炒话题的人,那我们和别的公司有什么区别?”
会议最终通过提案。三天后,《山沟里的语文课》第一集聚焦一个六岁女孩自学英语的过程上线。视频开头是雪地里歪斜的脚步印,画外音是稚嫩的声音反复念着“A-B-C”。没有剪辑特效,没有背景音乐,只有风声和翻书声。
播出十二小时,播放量破百万。弹幕刷满全屏:
#原来最动听的英文发音来自雪山深处#
#这孩子念的不是字母,是出路#
#建议纳入国家公益教育素材库#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官微转发并留言:“正在研究将此类民间教育资源纳入乡村教学补充体系。”
消息传来那天,李春梅打视频电话给林小树,身后站着十几个孩子,齐声喊:“老师好!”她哽咽着说:“他们现在管我叫‘春梅老师’了……以前村里人都笑我傻,说女娃读再多书也得嫁人。”
林小树看着屏幕,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偷偷塞给他一块糖,说:“你要替妈看看外面。”
他回了一句:“恭喜你,终于成了别人的光。”
与此同时,天火内部风波再起。
某匿名论坛突然爆出一组内部邮件截图,显示“沉没价值识别系统”曾多次绕过常规审核流程,为特定艺人提供流量倾斜。虽未点名,但时间线与林小树、黄圣衣等人崛起轨迹高度重合。标题赫然写着:《天火造神背后的黑箱操作》。
舆论瞬间炸锅。
“果然!我就说普通人怎么可能一夜爆红!”
“什么真实表达?全是剧本!连眼泪都是算好的帧数!”
“建议查一查王曜,是不是借着‘扶持草根’搞裙带关系?”
投资人紧急召开闭门会议,要求王曜给出解释。
发布会上,记者咄咄逼人:“请问您是否承认存在资源偏袒?”
王曜没有回避。他调出系统后台数据投影,逐条展示林小树初期作品的自然传播路径、用户停留时长曲线、情感共鸣指数分析报告。“我们可以欺骗点击量,但骗不了大脑反应。他在雨中独白那段,观众平均注视屏幕时间长达4分38秒,远超同类内容1.7倍。这不是算法能造出来的。”
他又放出一段监控录像:林小树在训练室凌晨三点独自练习台词,连续十七次读错同一句诗,直到崩溃蹲地痛哭,又爬起来重来。
“如果这是包装,请问哪家公司愿意花三个月等待一个随时可能放弃的素人?如果我们真要造神,为什么不直接签现成的流量小生?”
现场沉默良久。
当晚,热搜出现新词条:#请给真诚一点耐心#。
然而风暴并未结束。
一周后,《成长日记》第三期录制现场,陈露在舞蹈考核中突然晕倒。送往医院诊断为严重贫血兼过度疲劳。医生怒斥:“二十岁的姑娘,血红蛋白比七十岁老人还低!你们到底是培训艺人还是压榨劳动力?”
媒体蜂拥而至。
“天火娱乐涉嫌虐待练习生!”
“励志背后是血汗工厂!”
“揭开温情面纱:所谓梦想不过是资本收割镰刀”
压力如山崩般压下。
王曜连夜召集管理层开会。会议室气氛凝重,没人说话。
最终,他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四个字:**暂停选拔**。
“从今天起,《公寓新人类》第二季延期录制。所有选手强制休假两周,体检不合格者一律退出训练计划。护卫队转为心理援助小组,每人配备专属心理咨询师。”
周曼低声提醒:“这会影响广告商排期,违约金高达两亿。”
“那就赔。”王曜平静地说,“如果我们连人的健康都保不住,谈什么艺术价值?”
第二天,黄圣衣以联席执行总裁身份发布公开信:
>“我们曾以为,只要方向对了,速度越快越好。但我们忘了,有些人走得慢,不是因为懒,是因为伤还没好。
>天火不追求完美无瑕的偶像,我们要的是活生生的人。
>你可以流泪,可以跌倒,可以怀疑自己。但请记住,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信末附上一张照片:陈露躺在病床上,手里握着一支笔,在纸上画出一只展翅的鸟。旁边写着:“等我好了,还想跳。”
公众情绪悄然逆转。越来越多曾被行业淘汰的年轻人留言讲述自己的经历:
#我在剧组跑六年龙套,导演说我长得不够高级#
#写了八年小说,编辑说读者不爱看穷人的故事#
#练舞十年,评委说我不适合娱乐圈,回家结婚吧#
林小树看到这些评论,整夜未眠。
清晨五点,他敲开了王曜办公室的门。
“哥,我想做一件事。”
“你说。”
“我想发起‘失败者联盟’计划。”林小树眼神坚定,“不选最优秀的,专找被淘汰十次以上、仍坚持创作的人。给他们三个月时间,拍一部属于他们的纪录片。不美化,不煽情,就记录他们如何一次次被打败,又如何一次次爬起来。”
王曜盯着他看了很久,忽然笑了:“你知道这会亏多少钱吗?”
“我知道。”
“也知道可能没人看?”
“也知道。”
“那你为什么还要做?”
林小树低头看着手中母亲的照片,轻声说:“因为我也是个差点被世界扔掉的人。如果当时没有一只手拉我一把,我现在还在昭通修水管。”
王曜站起身,拉开抽屉,取出一枚旧U盘递给他。“这里面存着十年前我创业失败时写的日记。每一页都在骂自己蠢、疯、不知天高地厚。可我还是写完了。现在,它归你了。”
项目正式启动那天,报名通道开放仅八小时,收到两万三千七百份申请。
其中有位四十五岁的单亲妈妈,做过保姆、摆过摊、在工地搬过砖,坚持写诗二十年,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没人出版的作品;
有个聋哑青年,用手语演绎莎士比亚戏剧片段,视频配字幕:“声音不在耳朵里,在心里”;
还有一位退休教师,六十岁开始学画画,作品被美术馆拒收二十八次,仍在社区墙上义务绘制壁画。
林小树亲自筛选出首批二十人,组成“微光班”。课程第一天,他对所有人说:
“这里不教你们怎么成功,只教你们怎么不认命。”
训练过程中,那位写诗的妈妈在分享会上朗读了自己的作品:
>“我不是玫瑰,也不是牡丹,
>我只是路边一株狗尾巴草,
>风吹过来,我也摇一摇,
>不是为了好看,
>是告诉世界??我还活着。”
全场寂静,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三个月后,《失败者联盟》纪录片上线。首集讲述那位退休教师的故事:他在最后一幅壁画完成当晚突发脑溢血,倒在颜料桶旁。送往医院途中,手里仍紧紧攥着半截画笔。
影片结尾,孩子们站在未完成的墙绘前,自发接力补色。夕阳下,一只巨大的凤凰正从断壁残垣中腾空而起。
播放量突破五千万。国家美术馆主动联系家属,提出举办遗作展。
而在遥远的昭通,林小树的母亲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看完儿子参与制作的这部片子。散场时,她摸着海报上儿子的脸,对旁边服务员说:“这是我儿子拍的。他说,每个人都能发光。”
服务员笑着说:“阿姨,您知道吗?我们这儿每天都有人来看这片子。好多人都哭了。”
老太太点点头,眼里闪着光:“他爸前几天打电话来了……说想看看我过得好不好。”
与此同时,天火护卫队截获一条跨境信息链,发现境外某娱乐集团正联合国内黑产试图收购天火旗下艺人的隐私数据,意图制造丑闻打击其公信力。
王曜下令全面升级防火墙,并启动“火种行动”:将所有签约艺人的原始创作资料加密存储于分布式区块链节点,确保即使总部服务器被攻破,内容也无法篡改或销毁。
他在内部训话中说:“他们怕的不是我们捧红了多少人,而是我们证明了一件事??平凡人也能掌握话语权。所以他们要用肮脏手段抹黑我们。但我们不怕,因为我们不做假,不欺心,不动摇。”
半年后,“百县千才计划”覆盖全国一百零三个贫困县,累计扶持基层创作者两千余人。其中十七人作品登上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三人入选联合国青年文化大使。
林小树作为代表出席全球青年创造力峰会,在演讲结尾说道:
“有人说我没钱、没背景、没学历,凭什么成功?
我想说,我有的东西很简单:
一个敢哭的家庭,一个肯等的母亲,一群愿听的人,和一个允许普通人发声的时代。
我不是奇迹,我只是被允许生长的一粒种子。
如果你也在黑暗里,请相信??
总有一束光,不是为了照亮别人,而是专门为你而来。”
演讲结束,全场起立鼓掌。
回到酒店,他打开手机,收到一条新消息。
是父亲发来的,只有短短一句:
“你妈今天炖了肉,说等你回来吃。”
窗外,纽约的夜空繁星点点。
他望着天空,回复道:
“好,我一定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