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朱元璋的爷爷最早的时候住在杨家墩,有一天朱老爷子在家里休息的时候,家门口路过了两个道士模样的人,此二人的谈话全被朱老爷子听到了。年长的道士说:"这是一块罕见的风水宝地,若是将此处选作墓地,子孙后代一定会出现一位一统天下的帝王。"
小道士听了此话连忙问老道士原因,老道士慢悠悠地说道:"此中的蹊跷一般人看不出,我却看得十分清楚,这里就是百年难得一见的龙眼,天底下的灵气皆汇集于此,就算在此处插上一根枯枝,不出十日也一定能冒出新芽"。两个道士将一直在装睡的朱老爷子叫醒,想将这个秘密告诉他,可朱老爷子假装自己又聋又哑蒙混过去,于是老道士在插上一根树枝之后就走了。
果然,那根树枝没过多久就发出了嫩芽,朱老爷子害怕别人会知道这块宝地的秘密,就将树枝拔了出来。过了几天,那两个道士来查看树枝是否发芽,却发现树枝已经不在,于是老道士就去询问朱老爷子。此次朱老爷子不再掩饰,把所有的事情都讲了出来。
老道士听了之后却长叹不已,他说朱老爷子冒然拔去树枝的做法致使王气泄露,本来他儿子就能当上皇帝的,但现在要向后推迟一辈,当皇帝的事只能到孙子辈才能实现了。
朱元璋的爷爷最早的时候住在杨家墩,有一天朱老爷子在家里休息的时候,家门口路过了两个道士模样的人,此二人的谈话全被朱老爷子听到了。年长的道士说:"这是一块罕见的风水宝地,若是将此处选作墓地,子孙后代一定会出现一位一统天下的帝王。"
小道士听了此话连忙问老道士原因,老道士慢悠悠地说道:"此中的蹊跷一般人看不出,我却看得十分清楚,这里就是百年难得一见的龙眼,天底下的灵气皆汇集于此,就算在此处插上一根枯枝,不出十日也一定能冒出新芽"。两个道士将一直在装睡的朱老爷子叫醒,想将这个秘密告诉他,可朱老爷子假装自己又聋又哑蒙混过去,于是老道士在插上一根树枝之后就走了。
果然,那根树枝没过多久就发出了嫩芽,朱老爷子害怕别人会知道这块宝地的秘密,就将树枝拔了出来。过了几天,那两个道士来查看树枝是否发芽,却发现树枝已经不在,于是老道士就去询问朱老爷子。此次朱老爷子不再掩饰,把所有的事情都讲了出来。
老道士听了之后却长叹不已,他说朱老爷子冒然拔去树枝的做法致使王气泄露,本来他儿子就能当上皇帝的,但现在要向后推迟一辈,当皇帝的事只能到孙子辈才能实现了。
天历元年(1328)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根据他自己写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百姓,民分为四等,民族矛盾尖锐,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格相等的烧埋银;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铁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谁家姑娘出嫁,第一夜必须送给蒙古人。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也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
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
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他。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取名李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