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不会有谈判了,朕不打算和亲王见面,更不想虚情假意。有些事需要尝试才知道结果,有些则不用。即便这次能说服亲王避免了战争,可用不了多少年依旧会卷土重来。
这就叫国际形势,欧洲各国想快速发展,光靠自身努力远远不够,只能向外扩张进行掠夺,比如新大陆。而大明帝国在亚洲独树一帜,严重妨碍了欧洲各国的利益。
朕本想通过建立世界新秩序来缓解这个矛盾,现在看来还是想简单了。谈判是需要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朕愿意尊重欧洲各国君主,可他们却认为大明帝国是野蛮人,不配坐在一张桌子上谈合作。
这时候一切道理都失去了作用,唯有以人类最原始的方式解决。打一顿,比比力气,见见血,反倒能尊重对方了。
其实你应该比朕更容易理解这个道理,欧洲贵族之间如果发生矛盾又无法协商解决时会选择决斗。这次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决斗,道理是一样的。”
自打看到了奥兰治亲王和科内利斯市长的对话,洪涛就打消了给他们上课的念头。自己是喜欢以理服人,却没有对牛弹琴的瘾。
这次欧洲各国的态度很明显不是个人恩怨,也不存在为表弟或者堂兄打抱不平,完完全全就是为了争夺生存空间。
欧洲的资产阶级正在崛起,这一点在荷兰共和国身上展示得最明显。资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贪婪,挣多少都没够,总是一山望着一山高。
经过百十年的发展,欧洲的资本阶级已经从不起眼的底层逐渐影响到了中高层,这时光靠欧洲和新大陆的收益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了。
而放眼全世界,最大的利润点显然在亚洲。这里有更丰富的资源、产品和劳动力,要比去新大陆从无到有慢慢发展更适合资本运作。可是大明帝国仗着自身实力牢牢控制了整个亚洲,根本不给欧洲资本留一丝插手的机会。
看着肥肉在眼前晃却一口也咬不上,早就让欧洲资本心怀不满了。可受限于欧洲各国激战正酣,没能力去亚洲争夺,只能流着口水忍了。
然而大明帝国在美洲西海岸的军事行动,算是把借口和条件主动送上了门。向来被欧洲人视为后花园的新大陆眼看要遭到外人的入侵,各国真没法视而不见了。
而欧洲各国之间打来打去也确实有点烦了,索性借着台阶先把内战停了,趁着军备都动员起来了再来次东征吧。这可比打内战好玩多了,只要别输,参与国家或多或少都能分到一杯羹,之前十多年的亏空也就能补上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即便能说服奥兰治亲王坚决反对,欧洲各国也不会甘心收手。因为这是大多数君主的利益诉求,有没有奥兰治亲王同意都要实施。
实际上如果奥兰治亲王持反对意见,他执政官的职位可能就保不住了。若论17世纪初的资产阶级,荷兰说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全世界都无人能超越。
“……既然如此,我只能向陛下告辞了。荷兰是我的家乡,无论它变成什么样依旧是家乡。巴达维亚是我的第二故乡,非要二选一的话还是前者更重要。
我返回荷兰之后大概率不会再有机会来大明帝国了,若是哪天侥幸回来了,能不能请陛下网开一面,不要以敌人待之!”
沉默了好一会儿,科恩缓缓站起身,以大明礼节深深一揖,做出了最终决定。他再次拒绝了皇帝的邀请,执意要返回荷兰报效家乡。但也没把商人的狡黠都抛开,还是留了个活扣。
“战争并不是为了消灭谁,也不存在个人恩怨,只是统治者之间的博弈手段。这场战争不管谁输谁赢,东西方的交往都会更频繁。
如果有可能,回到荷兰后就离开东印度公司吧,它很快就要成为历史了。你可以自己成立家海运公司,依旧做老本行。要是资金方面不趁手,找日月银行或者大明使节知会一声,朕愿意以私人名义入股。”
对于科恩的决定洪涛也无可奈何,这可能就是缘分未到吧,强求不得。但出于关心该提醒的还是要提醒,双方一旦撕破脸很可能会开始全方位对抗,包括民间。
到时候这位在亚洲任职近二十年的总督很有可能会受到波及,结局是好是坏谁也无法预测。最保险的方式就是离开是非之地,去当个纯粹的商人。
就在科恩辞别之后的第四天,内阁首辅袁应泰、礼部侍郎杨嗣昌在礼部衙门正式接见了奥兰治亲王及随行的荷兰官员,双方就西班牙帝国提出的赔偿等要求开始商谈。
谈判期间景阳皇帝一次也没参加,甚至没怎么过问,对来宾的解释是皇后驾崩,皇帝心情不好,谢绝见客。
这当然是借口,皇帝不光没闲着,还比平时忙碌了许多。养心殿院子里的汽灯光芒经常彻夜长明,时不时会有穿着军装的身影进进出出。
整个帝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在缓慢启动,如果没有特别强大的力量将其刹停,一场世界上从未出现过的大战也无可避免了。
第一个信号就是征兵令。还未出正月,景阳三十五年(1639)的第一份诏令就从皇宫发出,顺着驿站和通讯船以最快速度向全国每一个县蔓延。
景阳皇帝以大明帝国陆海军大元帅的身份下达了紧急征兵令,命令各县、特区和海外领地官员即刻在治下15岁到40岁男子中挑选身体健康、识字者送往当地都司衙门,加入后备役。
已经入学、工厂和农庄正式人员、独子、家中有抚恤者可免。接受过预备役培训、退役后年龄不超过45岁者优先。流放、苦役犯主动报名且符合条件者,可免除本人服刑期限。
此次征兵数量为20万!但不一定只有一批。圣旨里特别说明,如果战事不利还会有第二批乃至第三批,要求基层官员做到心中有数,接到新的征兵令后马上送人,不得延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