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大善殿。
这天李可跟朱元璋说了很多的话,让朱元璋一个老农民,也算是开阔了不少的视野。
Tit......
说是给予群臣更多的自由,这也不是仅凭说说,就能够做得到的。
首先,你得让群臣相信,你真的给他们自由了。
其次,朱元璋也必须收收自己的脾气。
当然,这后续的事情,就不归到李可管了。
反正,朱元璋让他去上朝,他肯定是不会去的。
这天听完了李可的话,朱元璋也不得不进行了反思。
......
从王安石这件事所悟得的道理,真的对朱元璋颇有启发。
从前即便是他,都只会针对王安石是不是奸臣,有没有让小人充斥朝堂,这样的角度去思考。
却从未想过,自己所颁布的政令,要不要谨慎些,会不会被下面的人给执行坏。
当然!
其实执行坏的情况,在他过往的日常中,也是时时出现。
R......
过往的那些事件中,没有王安石改革的这事这么明显而已。
如此到了第二天上朝之时,朱元璋也是突然让群臣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说,总结这些年来朝廷的得失,又或者是对将来朝廷,还有什么建议。
这十分罕见,而且是以尽可能和蔼的语气说出来后,也是直接就让群臣都一脸懵逼。
散朝后,这三五成群,更是聚在一起讨论。
“陛下这是怎么了?”
“为何今日,看着似乎变得慈眉善目了?”
“我以为只有我有这种感觉,原来你也有!”
“所以说......这到底是发生了何事?”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不得其解。
不过既然朱元璋已经给了他们说话的机会了,那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肯定是要上进的。
有人便提议:“最近这些年,朝廷下南洋花费巨大,百姓也是疲于徭役,而且分封诸王到海外,对朝廷一点帮助都没有,另外,攻打爪哇国,以及攻打南,也是倾尽国力,耗资无算,臣实在是想不出来,陛下为何要舍近求
远,去经营那海外的贫瘠之地。”
若是换做平日,有人这么说,那朱元璋非得把对方给抓来,给对方打打板子。
竟然敢质疑自己的政策?
但由于这些政策其实也都是李可在主张推行的,那朱元璋也只能是派了个内侍,然后把此事告知李可,最后让李可来解释。
李可只好道:“你回去告诉陛下,要不,我写一篇文章吧,直接发表出来,谈一谈,大明为何要经营海外。”
内侍自是无不可。
李可又说等过两天才能写得出来,然后让对方过两天再来拿,内侍这才回去,把此事给报告给了朱元璋。
两天后………………
朱元璋首先拿到了李可的文章,看了看,也没什么问题了,这才允许李可对外发表。
而李可这边,也是直接便拿出一篇名为《国家人口与朝代的兴衰的研究》这样的文章。
虽说李可手头上,原本其实是没有各个朝代的人口数据的。
Fit......
这些来年,他跟朱镜静一起翻书,也曾有意识地,对各个朝代的人口数据,进行统计。
......
便画出了一个折线图。
首先,第一个很明显的结论便是,当每个朝代的人口达到顶峰的时候,接下来就是长久的乱世。
而即便接下来,朝代可能会有中兴。
但人口基本上都是朝着降低的方向去的,而且这种人口降低的趋势,根本止不住。
有的人可能就会说,因为是乱世,那当然如此,李可则是在文章中表示,那大明什么时候,人口会到达顶峰?而且当人口到了顶峰的时候,大明又会不会迎来乱世呢?
如果将来必将有一个乱世的话,那么,到了那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虽说也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很简单的内容,然而……………
这文章一出,却是让无数文人士大夫,都不禁是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所以这意思便是,李可竟然还能预测什么时候,大明会亡?
一些迂腐的士大夫,自然是不信的,甚至觉得,这文章写得是耸人听闻。
你比算命还会,还能算到大明什么时候亡不成?
而且咱大明好好的,怎么就乱世了?
怎么就快要亡了?
这陛下也不管管这李可?
不过一些善于察言观色的人,也是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李可之所以能把这文章给发出来,肯定是经过陛下的授意,毕竟,若是没有陛下的授意的话,他敢这么发吗?
于是…………
过了两天后,便有内阁的臣子在朝堂上询问朱元璋道:“陛下,不知可否听说文安候在外面发表了一篇文章?”
朱元璋一开始还装糊涂,道:“是何文章?”
这位臣子也是道:“李可在外面发表了一篇名为《国家人口与朝代的兴衰的研究》的文章,上面似乎有预言,大明将来说不定也要亡。”
朱元璋这才道:“是朕让他写的。”
朱元璋此话一出,朝中也是议论纷纷。
朱元璋缓了好一会,这才道:“朕觉得,文安候的文章写得很有道理,这其实也符合圣人说的,盛极而衰的道理,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不算是什么罪过。”
朝中的大臣纷纷都傻眼了。
还能这样?
见所有人又议论纷纷,朱元璋这才又道:“朕希望能够广开言路,你们有什么想说的,也可以说,不必有什么忌讳,只要是对朝廷有好处的,朕都不会治你们的罪。”
好嘛!
群臣这才一下子听了出来。
陛下这是先让李可去触发忌讳,李可都不杀,那肯定他们也不杀。
......
一些臣子还是表示怀疑,毕竟,李可那什么身份,他们又是什么身份?
他们根本不可能像李可那样,有那样优待好吧。
而又过了没多久后,即便是正在凤阳养老的李可的老师李善长,也都知道了李可写了那样一篇文章。
李善长看后,也不禁是沉默住了。
......
这文章相当于是在暗示,在诅咒大明将来要啊,而不管大明亡不亡,有些话,你就不该说,最好是只能藏在你自己的心里。
......
便是他老师李善长都不禁是叹了一口气,“这李可的胆子也太大了,只不过......若非有陛下的撑腰,他恐怕也不敢这么写。”
“所以为何要这么写?”
“虽说这文章,的确挺发人深省。”
那些奸臣,浑浑噩噩的官员,自是不必多说,一些正直的官员看了这文章,也不禁被李可的问题给问住了。
若是将来,大明也有这么一遭,那我们该怎么办?
又过了几日。
李可便又借阅了户部的数据,又发了一篇文章。
当然!
大明如今究竟有多少田亩数,其实是存疑的。
虽说似乎已经有了黄册,但黄册当中的数据,到底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的?
Fi......
便是如此,也不妨碍李可拿来进行推算。
李可便给他们算人口增长率,就按一户八年,大概生五个来推算。
再配合大明如今的土地情况,来进行推算。
当然了,其实大明如今北方,恐怕还有大量的荒地。
李可都把它粗略地算进去了,即便并没有经过准确的测量。
*......
李可便给他们计算这个土地人口承载力。
一般来说,一个五口之家,要想不饿肚子,至少十五亩地,是十分有必要的。
少于十五亩,虽说也能活,但是却很难活出什么人样。
就简单这么一算,多少代之后,所有的平民,就得变成贫农。
这里都还没有算上什么天灾人祸。
此文章一出,再次震惊所有人。
虽说这样的道理,其实人尽皆知,可从来都没有人真真正正认认真真地去给人去算过。
......
李可也是在文章的末尾图穷匕见地写道:“当一个国家,一个王朝,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人地矛盾,就会异常尖锐,此时只要有一场天灾人祸,再加上朝廷赈济不力,又或是压根就不愿意去赈济,朝中上下官员也贪腐横
行,只顾各自私利,甚至还要变本加厉地鱼肉百姓,那或许不用多久,就能亡国。我以为,元朝便可以说是这样亡国的典范。”
并且接下来,李可还给出了一个预言,那就是按照过往朝代的经历,如果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大明大概会在开国之后的多少年,应该就会迎来一个盛世,尔后,国势便会直转急下,但还暂时不了,只是,此时的大明,已
经失去了过往一副繁荣兴盛的样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富人的儿子还是富人,贫者的儿子还是贫者,富人逃税漏税一步步严重,而朝廷对贫者的加税一年比一年加得多,直至天灾人祸,或是内部造反,或是外敌入侵,从而灭
亡。”
好家伙!
如果说前面只是暗示,那现在,就是直接明言了。
**ITD......
关键就这么一片唱衰朝廷的文章,却依旧还能发表。
便是连那些专门帮忙负责发行的书商,看了都直流冷汗。
问李可道:“文安候,这文章真能发?”
李可也是回道:“放心吧,陛下都点头可以发了。”
书商也是道:“我们这不是要问清楚吗,万一要是....……”
李可便道:“没有万一。
然后亡国这个沉重的话题,便成了所有朝中臣子的共同目标,共同敌人。
朱元璋也趁此机会,把内阁的成员,包括那些尚在实习的,都喊了来,问他们道:“李可的文章都看了?”
一个个便道:“臣等,都看了。”
朱元璋也是道:“那你们此时此刻,应该能明白朕为何要经营海外了?”
所有人便都不说话了一会会,紧接着,这才纷纷拱手行礼道:“陛下深谋远虑,臣等不及。”
完了,朱元璋也是把此前被放到监狱里织布去的朱熹理学的传人李仕鲁给放了。
朱元璋为何对他这么生气,主要是有人进谗言,说李鲁曾在家出言不逊。
污蔑李仕鲁曾在家说过,说陛下起用僧众是因为陛下出身僧人,而且当了陛下也改变不了这僧人的习气,最后如此大量起用僧人,必然导致大明倾覆云云。
其实你要说……………
这话其实也没多严重,毕竟谁都知道,即便对方说了大明必致倾覆,这也只不过是一句气话罢了,不必当真,但是在历史上,朱元璋就是把对方给弄死了。
所幸,自打李可建立起了监狱后,朱元璋为了省几匹布的人工,也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才把这李鲁的命给救了下来。原本,若是没有李可的话,这李仕鲁会被人下黑手,直接推下台阶,脑浆涂地,即刻死在阶下。
当然,脑浆涂地应该是夸张的说法,不过磕破脑袋,不治身亡,这应该是真的。
......
朱元璋便又让李可找李仕鲁辩一辩。
李可说实话,他也看不上那些和尚僧人啊,所以说,你这不是为难我么?
公主府。
看完了内侍送来的朱元璋的信,朱元璋是希望他能再写一篇文章,论一论这儒家圣学,跟佛教,其实各有各的好处,最后让朝中的臣子,都能接受佛教。
然后李可在送走了内待后,便叹了一口气。
正好朱镜静有事找他,见到他叹气,也是问道:“驸马为何叹气?”
李可便道:“没事。”
BOE......
在心底里,又悄悄地道了一句,其实我也看不上佛教。
当然!
这僧人,也未必全都是坏人,像是姚广孝,除了鼓动朱棣造反,其他也还算是品行端正。
不过这么一想,好像僧人便全都不是什么好人了。
......
你看,就连姚广孝,都不是什么好人啊。
当天晚上………………
抱着朱镜静想了一晚,他感觉,他还是直说了吧,翌日,李可便进宫去见了朱元璋,表示道:“陛下,你这文章,臣可能写不了。”
朱元璋也是问道:“为何?”
李可便道:“虽说臣对佛教理解不算是很深,但臣也不觉得佛教有多好,当然,臣以为,佛教在一些方面,还是有其贡献的,比如说,唐朝的玄奘,为大唐带回来了印度的制方法,在传播外来技术这方面,贡献不小。”
“还有,佛教往往还有着可以安定人心的作用,可佛教的弊端,也不少。”
朱元璋便道:“比如说呢?”
李可便道:“唐朝的韩愈,还有这唐武宗灭佛,不就看出来了?这些佛教的子弟,臣不说每一个都是这样,但是,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的人,都是不劳而获之人。不过臣想,陛下可能是想让他们当僧官,如此一来,也不算是完
完全全的不劳而获。”
朱元璋便道:“所以说......”
李可回道:“臣以为,多劳多得的模式下可以,可若单单只是说给一个寺庙里的僧人极好的待遇,让对方躺着就把百姓的香火钱给赚了,那不行。可若是都出仕了,那还保留着僧人的身份做什么呢?就不该保留僧人的身份,
直接当成是一般官员来对待,让他离开庙宇。”
“完了,臣又想到了,更为重要的佛教思想,臣对这个实在是不太了解,他们在治国这上面,到底主张的是什么?要不......陛下你让几个僧官,来给臣先说说?好让臣先了解了解?”
朱元璋:“......”
朱元璋直接对着他翻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