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三言两语之间杨广就已经将命令全部都命令了下去,让长城守军以守为主,坚持两日之后将会有援军来到,与那突厥小儿来一场决战,不是突厥亡,就是中原亡。
同时杨广也命令道各地的将士们向着皇城这里聚集,但凡有人想要参军,不但可以减免劳役,同时家中也能够领到钱财,和田地。
只见杨广大笔一挥,将大隋先帝在的时候储存起来的粮仓一半的粮仓全部都打开,开仓放粮,长城边关一事和山海关一事,对百姓公布,并且将朝廷的决心向百姓公布。
文臣不贪财,武将不惜死,从今天起,我们要将那些敢于欺负我们的蛮夷,弹丸之地的小国一一镇压过去。
看着杨广一瞬间就将各项命令都布置了下去,李渊和宇文化及看着杨广说道:“皇上圣明,老臣愿意将半数家财捐献出来虫我大隋国库,以做军用。”
听到李渊和宇文化及这样说了,所有的大臣也有样学样,纷纷说到将自己的半数家财全部都捐献到国库中,以充军用。
听到这些大臣们的话,杨广感到很高兴,不过还是说道:“大隋能够拥卿家们真的是大隋之福啊,朕能够拥有卿家们真的是大隋之福啊,大隋无数子民能够拥有卿家们真的是大隋之福啊!”
说完这些,只见杨广又说道:“朕决定。在大殿之前为众位卿家修建一座功德碑,将诸位卿家姓名镌刻上去,让后世万万人都来敬仰拜见众位卿家。”
听到杨广的话,所有人都激动了起来就连李渊和宇文化及也不例外,这个时候为什么要进朝廷当官啊,无非就是为了名利二字,现在利已经是有了,但是想要落得一个好的名声却是难上加难。
自古以来朝廷官员何其多,但是能够被青史留名的又有几个,若不是大忠大奸之人,青史留名是不可能的。
但是现在的杨广的这个方法正好将众人的虚荣心给满足了,修建功德碑,让后世万万人前来拜见,这等荣誉可不是谁都能够得到的啊!
这等大功德的面前,只不过是区区一半的家财而已,又有什么重要的呢,钱财到了一个地步就是一个数字,自己追求的已经不是物质上的享受了,而是精神上的享受了。
众位大臣都在幻想着,无数年后,自己的后人带领着自己的朋友来到这里,指着功德碑说道:“看,这上面有我祖先的名字,当年参与到攻打高丽突厥的事情中!”
众位大臣这样想着,就连李渊和宇文化及也不能例外,不过由于两人站在的位置不一样,看待问题自然是更加长远的,两人相互对视一眼,一起向着杨广这里跪拜了下来:“谢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位大臣看到李渊和宇文化及的做法,也学着二人的样子,跪倒在地上对着杨广叩拜道:“谢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到众人的样子,杨广满意的笑了笑,这个方法果然不错啊,也不枉费自己想了很久啊!
这样既能够将国库给充裕起来,同时也能够将所有人的心给聚拢在一起,正好借着这个打仗的机会,一举两得啊!
正在这个时候,只见众人看着跪倒在地上的大臣们说道:“诸位,还有事情吗,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听到杨广的话,众人知道早朝已经完成啊,便面面相觑了起来,所有人都摇了摇头,看到大臣们的样子,杨广说道:“好,既然这样的话,那么今天的早朝就到这里,诸位卿家回家休息一二一起去皇城外的大运河的起点那里,朕的大运河已经修建成功,今日就要将那大运河全部开通。”
听到杨广的话,诸位大臣全部都大吃一惊,这大运河众人是知道的,几天前皇上才刚刚决定要修建大运河,并且力排众议将众人的反驳全部都一一驳回,没想到这才几天这大运河竟然已经修建好了?
这大运河众人是知道的,从北到南,贯穿南北,将整个大隋给连接在了一起,工程量非常的大,怎么可能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就能够修建好呢?
这不是在痴人说梦吗?
而且,这大运河想要修建出来,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是一个天文数字,就是将整个国库中的钱财都使用了也不确定能够将这大运河给修建出来,难不成这几日就能够修建好了?
众人都将各自的目光看向了李渊和宇文化及这里,因为当初修建大运河的时候,这宇文化及是极力同意杨广的做法的,但是这李渊却不肯同意。
大运河,一旦修成的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想要将这大运河修建出来,势必要对整个大隋造成非常巨大的劳民伤财,即使是这样,也同样有可能在修建的道路上出现什么差错,导致大运河无法修建出来。
所以,听到杨广这样说,众位大臣都是一脸的惊讶的神色,这怎么可能呢?
在众人的眼里,除非是有天神下凡,帮助大隋,不然的话,三天之内将大运河给修建完成,痴人说梦啊!
杨广看着众人惊讶的神色,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这些家伙不相信也是在自己的预料之中的,说句实话,如果不是有那个什么合同的东西在如果不是因为自己见到了几位仙家的神乎其神的能力,自己也是不会相信的。
谁如果不相信的话,让他们去看一看现在国库的大门上的那个手印他们就相信了吧!
只见杨广咳嗽一声,看着正在装作透明人一样的裴矩说道:“裴大人,将你们的所见所闻都与在座的大人们说一说。”
听到杨广在说自己,裴矩知道自己再装死人的话估计会死的很惨,况且这等大事自己也是非常激动的。
连忙看着杨广说道:“是,陛下。”
说完之后,裴矩看向了大臣们,大臣们也看向了裴矩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