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925章张居正对方逢时的期望
哒哒的马蹄声,从外面传进车厢里,接着是呜呜的声音,打破车厢里的寂静。
怎麽内城里还有蒸汽机车的汽笛声响起。
三人转头看向窗外,看到一辆有点怪异的车子行驶过来,十米长,运行在地面铺设的标准铁轨上。
「京师又有新玩意了?」方逢时笑着随口问了一句。
张居正点头应道:「对,这是京师市政厅公共运输局,在南宫冶的力主下,从蓟州车辆厂引入了四台蒸汽式有轨车。」
「蓟州车辆厂?」
「对。自从京滦铁路修通,铁路沿线各处开始增开工厂。蓟州车辆厂是南宫冶主持成立的京畿制造局集团公司,下属的一家车辆厂。」
「原来是这样。」
三人转头看着那辆车,吐着白气,超过自己的马车,叮叮当当响个不停,越走越远。
随着大明技术发展,蒸汽机车越造越小。
刚才走过的蒸汽式有轨车,就是新设计出来的专用于城市公共运输的车辆,由安置在车头的小型蒸汽机车驱动。
该蒸汽机不烧煤,烧重油。
现阶段,朱翊钧开了挂,给大明推开一扇大门后,十几年大力培养出来的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在开挂的基础上奇思妙想层出不穷。
朱翊钧也不怎麽干预,一切以市场为导向。
这些人利用现在的技术和条件,能攒出什麽来就先攒出什麽来
安全实用,能卖得出钱,自然有人继续深入钻研,越搞越好。
要是不安全,又不实用,没人买,没有收益,那些技术人员自然会转向其它的方向。
朱翊钧要做的就是时不时关注,对于方向对了丶大有前途的项目,通过少府监给予天使投资。
交流电输送系统丶留声机丶电话丶内燃机都囊括其中,只是这些东西还只是很原始的雏形,还需要继续投入资金进行研发。
已经扮演笛卡尔丶克卜勒丶牛顿丶拉瓦锡丶法拉第等角色的朱翊钧,知道自己不可能把科学知识的所有理论全部背出来。
在他的力推下,内阁丶少府监每年砸重金在数学丶物理丶化学等基础理论研究上,十几年来培养出数以百计的优秀数学家丶物理家和化学家。
大明上亿人口,英才辈出,只需要引导他们调转方向,把聪明才智从科试八股文,转移到科学研究方面,爆发出的光彩十分耀眼。
从万历十年开始,朱翊钧和张居正在全国力推国民教育,从小学生开始上数学课,了解自然知识。
中学开始深入学习数学,以及初步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每年毕业数万这样的中学生。
不要小看这个数字。
这样培养出来的中学生,放到欧洲去吊打那边所谓的数学家。
那里确实也有大学,比大明还要早。
可大部分人都在学神学,因为可以当教士,有前途。只有少部分人转而学习数学和物理,为证明上帝的存在而努力。
这些年欧洲积累的数学家大概也就上千人。
再看看大明,每年毕业数万素质更高丶学识更深的中学生。
朱翊钧让礼部学政司,以及各大学,通过招录考试筛选丶以及专业分配等方式,确保大部分中学生都能考上大学丶职业学院,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同时确保高等教育有一半的学生就读理工科,加上职业教育基本上全是理工科,如此一来,数万中学生有三分之二后续从事理工科方面的深造。
太常寺宣教口径,学理工大有前途。
进可以入仕途,凭藉技术官员平步青云。
退可以凭藉一技之长,让一家老小小富即安。
可进可退,比学文科强多了。
而且每年各大报纸上,经常刊登这样的新闻。
某地的谁谁,发明的机器设备丶或某个技术专利丶或研制的新药和医疗器械,被某某公司收购,一夜暴富!
一夜暴富啊亲人们!
你们说说,学理工科多有前(钱)途啊!
每年数万理工人才,十年下来有数十万。现在大明的环境又如此激励人,出几百个出类拔萃的科学家,太正常。
正是有了这些基础,这两年,张居正等人明显感觉到,大明的科学技术,处于一种厚积薄发丶蓄势要爆发的阶段。
等蒸汽有轨车远去,张居正转过头来,回答潘晟的问题。
「思明,老夫为为相十年,有一半的精力在与朝中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僚斗。
他们有的思想守旧,不思进取。也有思想进步,远比老夫还要激进。」
潘晟一直担任礼部尚书,在张居正的指导推行教育和文化改革,张居正所说的事情也遇到过。
「叔大说得没错。有些人学的是新学,很多方面比你我还要激进。但是推行某些新政,他们明面公开反对,暗里处处阻挠。
为什麽?
就是这些新政侵犯到他们的利益。」
张居正点点头。
「没错。皇上曾经说过,什麽叫改革?改革就是不断打破旧有利益分配,推行更合理更公平的利益分配。
所以必定会遭到旧有得利者的阻碍!
我们不断深入改革,必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阻碍,有旧的阻碍,也有新的阻碍。」
说到这里,张居正闭了闭眼睛,显得有些疲惫。
「王一鹗有魄力,有毅力,更有手段。
万历十一年以后,大明万历新政改革,会更加迅猛,更加激进,在全国各地方方面面造成的影响应该是巨大的,所受的阻碍,也会超乎想像。
但是老夫不担心王一鹗会顶不住,他完全有能力击破这些阻碍。
他可是提着提刀砍过倭寇的人,这气魄,比老夫要足得多!」
「没错!」潘晟和方逢时对张居正的评价非常赞同。
「潘应龙善于搞经济,他头脑灵活,杨金水当年能把统筹处丶输捐局和少府监搞得如此出色,很大一部分功劳得力于潘应龙。
皇上评价他,对市场经济有着异常敏锐的直觉,以及极其深刻的认识。
在经济建设方面,老夫认为目前国朝上下,还没有谁能超过他。就算有,也要等新一代学子在实践中历练出来,也是十年以后的事。」
潘晟和方逢时继续点头,赞同张居正对潘应龙的评价。
「现在皇上对内阁如此安排,就是希望整个内阁全心全意投入到大明经济建设中,加快工业革命,继续遥遥领先这个时代。
这是皇上在下月朝议局会议上的讲话主题之一。
但是一味地刚猛,很容易造成太多的隐患。
皇上扶了张凤磐上来。
你们明白什麽意思吗?」
潘晟明白了,「皇上让张凤磐去跟那些守旧官僚斗,跟那些只顾自己利益丶不顾大局的官僚斗!」
「没错,张凤磐治政,肯定不行。治人,那真是一把好手。这些年也历练出来了。
皇上让张凤磐去跟这些人斗,真是知人善用啊。」
张居正说到这里,转头对方逢时,他寄予厚望的楚党接班人说。
「行之,你想想,如果皇上只是让张凤磐当咬人的狗,有很多官职可以安排,为什麽偏偏安排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这个职位?」
方逢时恭敬地拱手答道:「还请叔大教在下。」
「行之。阳明公有句话,叫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经济建设可以突飞猛进,但是大明百姓陋习成见,却一时半会难以改变。
这些日子,皇上跟张四维在报纸上一唱一和,阐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方向和新任务。
以前张四维的任务只是摧毁旧有的文化思想,现在要重新建立新的一整套精神文明。
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
详细的内容,你肯定研读过,读完后你应该感受到皇上的大气魄。」
「是的叔大,皇上不仅要改造大明,还要改造整个世界和时代。」
「没错。改造大明,不仅仅是国强民富。现在想来,当初老夫在西安门学堂,说出国强民富是最终目标时,为何皇上脸上会不屑一顾。
在皇上的设想里,对大明的改造,是由内到外,从物质到精神,从衣食无忧到整个精气神,全部要改造。
现在你们也非常明白,皇上为什麽一定要摒弃理学旧儒,还要彻底将其打倒摧毁?因为只有打倒摧毁了,才好盖一座新的。」
张居正眯着眼睛,目光深邃。
「此前皇上一直没动,因为李贽为首的新学理论家,一直在不断地融合皇上的辩证唯物主义为主的新学,与扎根华夏文明的诸子百家学说。
前些年有些粗糙,这些年融合得非常不错,还借鉴了西夷传过来的逻辑学丶政治学等思想,现在非常完整和完善。
有了新的完整理论体系,皇上就可以开始搭建新的思想道德建筑。
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
马车还在哒哒地向前,方逢时听得非常认真。
他虽然比张居正大三岁,科试更是早两科的前辈。但是此时他更像一位学生,听取老师传授毕生的经验。
「还有一项重要职责。那就是科学文化建设。皇上说的很清楚,科学文化建设是大明不断推进工业革命,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的坚实基础。
此前天下人才全投入到读理儒经义,埋头八股文。你我也是那样出来的。其馀学识,一概不问。
这样学出的士子,能治政理事,全凭运气和天赋。
皇上就是要打破这一延续千年的陋习!
行之,按照皇上的理论,大明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完全依靠的是科技发展,引发了工业革命。
现在大明要完善思想文化体系,建立与生产力适配的生产关系,也需要一场革命,思想和文化上的革命。
这次革命,皇上把它委托给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张四维,还有你,就是推动这场革命的先登陷阵之士!」
方逢时郑重地点点头:「叔大的良苦教诲,在下牢记在心!」
他完全听懂了张居正的话。
张四维滑头得很,在这场革命中,他绝没有做先登的勇气和决心,很有可能会像以前那样,中途脚底抹油。
那时自己必须要挺身而出,接过重担!
接住了,也就接住天大的功劳和泼天的富贵。
楚党更是找到了生存发展的新领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