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换粮食?”大宝一愣,仔细一想也对,现在是有钱未必能买来粮食,他低声问道,
“那你想换多少粮食唉?”
这个卖货的犯愁了,他想了想说道,
“不瞒先生说,我妻子难产大出血,好不容易才救过来,现在没有吃食,怕是熬不过两个月,所以我想换点细粮。”
“细粮?没问题,你也换多少?”
卖货的战战兢兢伸出了两根手指,他的意思是换二十斤白面,给媳妇蒲了疙瘩汤吃,
大宝点点头,低声说道,
“二百斤?倒是也不贵,你拿了东西跟......
林淑芬站在“记忆之屋”的展厅中央,望着新布置的展区。这一次的主题是“战地通讯员的日常”。展柜中陈列着几本泛黄的笔记本,一本是朝鲜老通讯员金哲勋父亲的日记,另一本来自越南的一位年轻女通讯员,还有一本则是柬埔寨战地记录员的随笔。这些文字记录的不只是战争的残酷,还有他们在战火中坚持信念、记录真相的心路历程。
展厅的一角,布置成一个简陋的战地办公桌。桌上放着一支老式钢笔、一盏煤油灯,以及几页手写的报道稿。林淑芬特意将这些物品摆在这里,她希望参观者能感受到,那些战地通讯员在战火中坚持写作的艰难。
“他们不是战士,但他们用文字与敌人对抗。”她在展签上写道,“他们的笔,是历史的武器。”
一位年轻的大学生站在展柜前,神情专注。他一边看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林淑芬走过去,轻声问道:“你在写什么?”
年轻人抬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在写一篇关于战地通讯员的论文。您的展览让我意识到,他们不只是记录者,更是历史的守护者。”
林淑芬笑了笑:“是的,他们用生命记录真相,而我们的责任,是让这些真相被更多人知道。”
年轻人点点头,继续认真地记录着。林淑芬看着他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意。她知道,这些年轻人中,有些人将来可能会成为历史学者、记者,甚至纪录片导演。他们或许会用自己的方式,继续讲述这些故事。
离开展区后,她走进研究中心的档案室。这里存放着她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从朝鲜、越南、老挝等地带回的资料。她轻轻打开一个木箱,取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这是她在老挝收集到的一位老通讯员的日记,记录了他在战争最后一年的经历。
她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写着:
“今天,我又失去了一个朋友。他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于饥饿。战争不仅摧毁了房屋,也摧毁了粮食。我们每天都在挣扎求生,但我知道,我必须继续记录。因为如果我不写,就没人会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
林淑芬合上笔记本,眼眶有些湿润。她将它小心地放回箱子,叮嘱助手在她离开期间妥善保管这些资料。她知道,这些文字,不只是她个人的研究成果,更是整个时代的见证。
几天后,她接到了一封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函。对方希望她能参与一个关于“战争记忆与和平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她在研究中心的会议上说道,“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战地通讯员的价值,也能推动‘亚洲战地记忆计划’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支持。林淑芬开始着手准备演讲稿。她决定以“战地通讯员的遗产”为主题,讲述他们在战争中如何坚守真相,又如何在和平年代被遗忘。
“他们的文字,不只是记录,更是一种责任。”她在演讲稿中写道,“他们的声音,不该被埋没。”
出发前,她特意去了趟北京大学。她曾经在这里求学,如今重返校园,心中百感交集。她走进一间历史系的课堂,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战地通讯员的讲座。
“你们知道吗?”她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在战争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枪,没有权,但他们用笔,记录下了最真实的历史。”
学生们听得入神,有人举手提问:“林老师,您觉得战地通讯员的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
林淑芬想了想,回答道:“他们的精神,是一种坚守真相的勇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因为真相,往往比谎言更脆弱。”
讲座结束后,许多学生围上来,向她请教关于战地记录者的问题。她一一耐心解答,心中充满欣慰。
回到北京后,她继续推进“亚洲战地记忆计划”的下一阶段。这一次,她将目标定在了缅甸与泰国,希望收集更多关于东南亚战争时期的战地通讯员资料。
研究中心的“记忆之屋”也迎来了新的展览主题??“沉默的呐喊:战地通讯员的影像与声音”。这次展览不仅展出了文字资料,还有录音带、照片、战地笔记的复刻本,以及部分通讯员的遗物。
参观者络绎不绝,留言墙上贴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感言。有人写道:“战争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无数个体的苦难。”也有人写道:“他们的文字,让我重新思考历史的意义。”
林淑芬站在展厅中央,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欣慰。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不只是记录历史,而是在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遗忘与铭记。
她轻声说道:“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
---
林淑芬的行程安排得异常紧凑。从北京到日内瓦,她带着团队精心整理的资料和演讲稿,踏上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研讨会的旅程。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以独立学者的身份站在国际讲台上,内心既激动又忐忑。
飞机降落在日内瓦机场时,已是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映照出金色的波光。林淑芬站在机场大厅,望着窗外的日内瓦湖,心中浮现出那些战地通讯员们在硝烟中奋笔疾书的画面。她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这一次,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研讨会的第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历史学者、和平教育专家、记者齐聚一堂。林淑芬的演讲被安排在第二天上午,她利用这一天时间认真聆听其他学者的发言,同时也在观察与会者的反应。
她的演讲题目是《战地通讯员的遗产:在和平年代重述战争的真相》。她从金哲勋父亲的日记讲起,讲述了那些在战火中坚持记录真相的人们,如何用文字对抗遗忘,如何用生命守护历史。
“他们的文字,不只是新闻报道,而是时代的见证。”她站在讲台上,目光坚定,“在今天这个信息泛滥、真假难辨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些战地通讯员的精神??一种不被权力左右、不被利益诱惑的真相守护精神。”
台下掌声雷动。一位来自法国的历史学家在问答环节提问:“林女士,您认为在数字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些战地通讯员的遗产?”
林淑芬答道:“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战地记忆数据库,将他们的文字、影像、录音数字化,让它们得以永久保存。同时,我们也要推动教育系统将这些内容纳入课程,让年轻一代理解战争的代价,珍惜和平的可贵。”
她的回答赢得了一致好评。会后,许多学者主动与她交流,表示愿意加入“亚洲战地记忆计划”,共同推动这一项目的国际化。
研讨会结束后,林淑芬在日内瓦多待了几天,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人员商讨合作事宜。她还参观了日内瓦的和平博物馆,与那里的策展人探讨如何将“记忆之屋”的展览理念推广到欧洲。
回到北京后,她立即召开团队会议,分享此行的成果。团队成员们士气高涨,纷纷表示愿意为“亚洲战地记忆计划”的下一阶段努力工作。
林淑芬决定将缅甸作为下一站。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缅甸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多次军事冲突,许多战地通讯员在动荡中记录下不为人知的历史。她联系了仰光的一位历史学者吴敏登,对方表示愿意协助她收集相关资料。
两个月后,林淑芬带领团队前往缅甸。仰光的街道上弥漫着热带的湿热,空气中夹杂着香料与木头燃烧的气味。她与吴敏登一同走访了多个村庄,采访了多位年迈的战地通讯员或他们的家属。
在一次采访中,她见到了一位名叫素敏的老人。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战地通讯员的助手,如今已是八旬高龄。他拿出一叠泛黄的手稿,交给林淑芬。
“这是我师傅留下的。”素敏用略显颤抖的声音说,“他死在一次轰炸中,但他的文字,还活着。”
林淑芬接过手稿,小心翼翼地翻开。那是一篇关于缅甸内战初期的报道,字迹工整,语言朴实,却充满了力量。
“我们会好好保存这些文字。”她郑重地说道,“它们不该被遗忘。”
回到北京后,她将这些资料整理归档,并计划在“记忆之屋”中设立一个“东南亚战地记忆”专区。她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被忽视的历史。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撰写一本关于战地通讯员的专著,书名定为《沉默的呐喊:战地通讯员与真相的守护者》。她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记录他们的故事,也能唤起人们对真相与和平的思考。
某天深夜,林淑芬坐在书桌前,翻阅着素敏提供的手稿。窗外的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她想起那些曾在战火中奋笔疾书的人们,心中充满敬意。
“你们的文字,不会被遗忘。”她轻声说道,“我会继续讲述你们的故事,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因为她知道,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责任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