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字号:小

第九百六十二章陷入危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当听到皇帝这样说,百官都愣住了。
    难道眼前这个人是个天才?
    “这样吧,你们都先回去,好好想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下次上朝的时候,朕要看到你们的奏章。”
    真是够难的,听皇上又布置任务了,而且这次的任务不一样,上次他们还能躲在内阁和尚书后面,这次竟然要查!
    “臣领命!”
    该担的责任,就得自己扛着。
    散朝后,陈循和几位尚书留在殿外的台阶上。
    几个人互相看了看,谁也没说话,过了好一会儿,王直叹了口气,问陈循:“皇上没跟陈尚书提过这事吗?”
    陈循摇了摇头:“没有提过,今天在朝上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不过田赋的卷宗,皇上送了一份到我家,所以我才知道现在田赋已经乱成这个样子了。”
    王直听完,又看向于谦,还没等他开口,于谦就摇头说:“我也不清楚。不过我觉得这个办法挺好的,能防止逃税,减轻百姓负担,只是……太急了点。”
    以于谦现在的想法,现在还不是推行这个政策的时候,因为大明的商品经济还没发展起来,这政策算是有点超前了。
    可能是因为还有顾虑,所以皇上才让百官再讨论一下。
    其实朱祁钰心里也很纠结,不管是什么新法,老百姓终究是守不住自己的地。
    除非像后世那样,收归国有。
    但问题是,要是这么做了,由谁来管理呢?技术跟不上,天上又没有卫星,就算是国有,也容易被人占去。
    这是一场漫长的斗争,是和人性之间的较量。
    当然,合法化除外。
    从偏殿走出来,正准备上马车的朱祁钰,被兴安叫住,接着就看见于谦等人走了过来。
    “有事?”
    朱祁钰抬起腿,回头问道。
    “陛下,臣觉得这个新法是不是太快了?”
    经过思考的人和没想过的,问的问题差别很明显。
    于谦一开口,朱祁钰就知道他已经认真想过了。
    “于卿是不是很少出门?”
    朱祁钰笑着反问。
    “确实,公务太多,京营现在轮班,还缺人手。”
    于谦并不意外,直接回答。
    “去文华殿吧,别在这站着了。”
    看自己一时走不开,朱祁钰说道。
    大家来到文华殿,朝会天天开,真是人生无常啊。
    “今天,朕给你们透个底。”
    朱祁钰看着众位大臣,开口道:“你们都知道,朕手里有皇店、制衣坊还有一些工厂。以制衣坊为例,从十二月开始,每月净赚一千两银子。”
    大明朝人力便宜,原料也不贵,净赚一千两,已经算不少了,毕竟还要给神武卫做军装和发员工工资,之前这作坊一直是亏钱的。
    赚钱还是最近一个月的事。
    当然,军装是按成本价算的,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更何况,皇上手里可不止一个这样的产业。
    这个冬天,圣人从别人手里买来木炭,再把它做成蜂窝煤,和炭炉坊一起做买卖,生意越做越大。
    看看西城的热闹景象就知道了。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京城的商业会越来越红火,朕手里的铺子和作坊,也会被收税。”
    话刚说完,满朝文武都吓了一跳。
    但这也合情合理。
    说白了,这些产业的作用之一,就是把钱收进来,然后再花出去,中间产生的就是价值。
    “是臣见识太浅了。”
    于谦站起身,弯下腰,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
    朱祁钰摆了摆手,笑着说:“这不怪于卿,军和商本来就不该混在一起。你只需要明白,以后招募士兵要钱,制造兵器火器要钱,吃穿用度也都得花钱。现在大明的赋税已经撑不起以后的军费了,如果不提前安排好,于卿能想象以后士兵没有军饷的场面吗?”
    听了这话,所有人都神情严肃起来。
    募兵制度之所以建立,是因为军屯卫已经不行了,但之前朝廷只想到要募兵,却没考虑过军需的问题。
    就像后世的议会一样,大家只看眼前利益,很少去想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之后的事。
    所有人都安静下来,有人低头不语,有人闭目沉思,开始盘算如果养一百万大军,需要多少钱。
    过了很久,王直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陛下英明,看得这么远,老臣佩服。”
    他跪下叩头,表示敬服。
    内阁的人掌握的信息并不片面,反而他们经常互相讨论,比住在宫里的皇帝还要清楚大明的实际情况。
    把朝堂上消失的人和地方联系起来,引入募兵制度,等到朝廷入不敷出的时候,只要有一点天灾或人祸,天下恐怕又要乱起来。
    “其实各位应该比朕更清楚才是。祖宗的军屯制度虽然不错,但现在已经坏了,后人只是感叹,却不吸取教训,结果又让后人来哀叹。”
    朱祁钰抬起头说:“当初朕说过,如果有万世不变的法子,那只能是不断改革、推陈出新。这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朕也不瞒各位,这新政才刚刚开始,像西城,朕给得多,但收获也大。不过,商归商,政归政。”
    叹了口气,朱祁钰装出一副忧愁的样子,继续说道:“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的人,可能会带来混乱,但收税是必须的。不然就算朕打退了漠北的敌人,外族的骑兵或者火炮,迟早还会入侵中原。”
    这句话,不同部门的官员听来,理解也不一样。
    吏部的王直知道,如果官吏不积极改革,就会被新的朝堂取代;礼部看到了前车之鉴;工部现在问题已经显露出来。
    说到兵部,火器的好处大家早就看在眼里,所以于谦一点也不担心,如果外族也掌握了火器和大炮,中原同样会陷入危机。
    就连刑部也明白,以前的旧规矩已经跟不上现在的局面了。
    户部就更不用说了,赶紧想招儿弄钱!非得弄到钱不可!
    发展经济总伴随着,这是人性的问题,与其他无关。
    法律制度只是提高了犯罪的代价,起到的是警告的作用。
    就算是太祖那样的严刑峻法,目的也是为了吓退,但在实际情况下,该贪的人还是会贪。
    在场的人里,除了于谦,恐怕没有几个尚书敢说自己从来没收过别人的好处。
    为官清廉并不等于贫穷。
    和普通百姓相比,于谦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几代都是当官的。
    但于谦的父亲于彦昭喜欢隐居,热衷于读书研究。
    也许正是这种性格,才让于谦对物质的欲望特别低。
    人与人不同,于谦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其实和宣宗当时想打击不无关系。
    那时候宣宗问杨士奇和杨荣:“以前的官员都比较自律,为什么现在却变得成风?”
    他们回答说:“这种情况从末年就开始了,现在更严重了。”
    于是,宣宗派于谦去江西巡视,并且在杨士奇的推荐下,任命顾佐担任右都御史。
    要说最严重的问题,其实根源就在杨士奇这样的内阁大臣身上。
    顾佐做了右都御史后,有人举报他收了差役的钱,就把这些人送回去。宣宗觉得这和杨士奇之前推荐的人不符,说好是清正廉洁的,怎么又收钱?
    但杨士奇却说:“朝廷官员的俸禄太低,车马仆人全靠差役来养,让他们回去种地,官员也能省点开支,这是长期以来的习惯;他知道这点,所以才提出要提员的俸禄。”
    这跟后来和珅在赈灾粮里掺沙子的说法是一样的,官员工资不够,养不起仆人和马匹,所以收他们的钱,让他们回去种田。
    简单来说,就是一边叫穷,一边还装得正气凛然。
    正因为这样,到了王振掌权的时候,朝政已经烂到极点了。
    法律执行不下去,威慑力也彻底失效。
    和其他官员对比,于谦这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显得格外突出。
    朱祁钰自然是要给他们涨工资,但前提是必须从源头上整治。
    现在的人头税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掀开那层掩盖的布,露出里面鲜血淋漓的,消失的人口和土地都在里面,而官员们却在布上喝酒享乐。
    “各位要思考的是,按亩征银之后会带来什么影响,而不是急着说太早或太晚。凡事都要有分寸,大明已经腐烂到这个地步,正需要我们动手改革。”
    朱祁钰环视众人,接着说道:“你们说俸禄太少,朕就发实钱,但人心贪得无厌,朕需要钱,就从税里出。太祖说过,你们的俸禄都是百姓的血汗,你们不能一边偷国家的钱粮,一边在朕面前装穷!”
    听了这话,王直、陈镒等人顿时愣住了。
    他们心里明白,这句话是在说三杨当权时的内阁,也是在指责他们瞒上欺下、不务正业。
    “陛下,臣觉得,如果增加银两的使用,让地方来分配,表面上看是减轻了百姓负担,其实官吏会层层加码,就像陛下说的,国库虽然满了,百姓却过得苦。”
    趁着皇帝说话的空隙,于谦趁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做出了一些分析和预测。
    朱祁钰点头微笑:“不愧是于卿,所以朕才让百官讨论,而不是直接推行。”
    说完,朱祁钰站起来,走到大家中间说:“金濂管法,陈循管财,于谦管兵,周忱管工,王直管官,六部各有分工,如果他们做不好新政,朕就得考虑换人了。”
    朱祁钰可不是随口说说,作为六部尚书之一,除了周忱外,他还是内阁成员,是领导中的领导,识人用人是他必须掌握的本事。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从女子监狱走出后,全球震惊 你越信我越真 1984:国宴,你就煮颗白菜? 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请摧毁主时间线 焚天炼气诀 六道轮回塔 半熟 第五形态 诡秘:善魔女 被弃后,我入寒门科举成状元 七零渣夫吃绝户?二嫁大佬宠不停 高武偏要修个仙 崽崽三岁半,全皇朝跪求她登基 修仙:我在云疆养仙蚕 锈火 别胡说,我这是人皇幡 四合院:农场主的幸福生活 在修仙世界的悠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