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曹睿听闻裴潜之语,颇为感慨的说道:
「如今的太学郎们,二十多岁可以直入太学,学成后还有朝廷分派职务。虽然屯田之事苦了些丶累了些,总不用遇到这种兵灾流离,也不用他们亲自耕作。」
「司空,」曹睿看向司马懿:「太常是卿同乡吧?朕此前听说过,他就曾在郡中耕读过。」
现任九卿之首的太常,就是司马懿的河内同乡,常林常伯槐。
司马懿点了点头:「禀陛下,常公是臣乡中耆老。早年兵乱时他曾在上党山中耕种避祸,梁子虞任刺史之时,才将他举荐为官,被武帝任命为县令。」
曹睿点头:「和当时的士子们比起来,现在的太学郎们实在无忧无虑了些。」
「方才司空说他们考评一事,朕还依稀能记得几人的名字。这几人中有傅嘏吗?」
「有的。」司马懿点头:「傅嘏在洛阳号为神童,处置庶务也学得颇快,杨义山在报告中提到过此人。报告中说了,考评最优的五名太学郎,分别是傅巽之侄傅嘏丶琅琊诸葛氏的诸葛绪丶陈季弼长子陈本丶庾遁之子庾峻丶还有李牷之子李憙。」
都是名家子弟。
曹睿心中感慨了一下,而后说道:「既然这些太学郎们都已经从陇右回来,也是时候该为他们定一下前程了。」
「司空有何想法?」
「这……」司马懿一时有些犹豫。
按照朝廷此前派太学郎在陇右屯田之时的说法,待他们在陇右任满三年,回返洛阳后便可授官,还可以优先晋升。
当年朝廷也没想好如何安置他们,就先许诺了一下,这一拖就是三年。
让他们在洛阳为官?将近一百人的规模,却也一时找不到足够多的官署让他们任职。若是让他们到州郡去,一百人就如滴水入汪洋一般,洒不出什麽水花,也派不到多少作用。
司马懿沉默了片刻,微微摇头:「臣一时不知,还望陛下圣裁。」
方才司马懿没说话的时候,刘晔就一直在琢磨着这件事。见皇帝目光朝着自己看来,刘晔拱手道:「臣以为,不如让太学郎们悉数进入军中。」
司马懿有些诧异,抬眼看向刘晔。
曹睿嘴角则扬起了一丝笑意:「刘卿是想让太学郎们入军中?说说,刘卿是怎麽想的。」
「回陛下,」刘晔拱手道:「首批的太学郎们,都是朝廷从各地优中选优的第一批士子,其中如夏侯太初丶姜伯约等人,都已在朝中和陛下身边为官,而这等优秀的太学郎们,最应去的就是军中。」
坐在后面的夏侯玄闻言,腰板愈加挺直了些。
姜维此刻还在满宠军中,现在已经做到了两千石的裨将军,也是如毌丘俭一般被格外拔擢过的,只不过不如毌丘俭这麽快。
司马懿听闻此言,心中略微闪过一丝不满。自家长子司马师若是没有遇到浮华案,恐怕现在也能做个散骑丶或者在尚书台做个郎官,如何要这般辛苦的在扬州熬资历呢?
没错,在当今天下人的眼中,京畿之地丶天子脚下,才是做官一等一的好去处。扬州乃是偏僻之地,比幽州好些,也只因为扬州在南方并不苦寒罢了。
曹睿点了点头:「刘卿所言有理。一百人的规模,放到州郡中散开,也起不到什麽作用,放在军中听起来不错。不过若要在军中,让他们任些什麽官职为好?」
刘晔笑道:「不如都去管军粮好了!」
曹睿眯眼看向刘晔:「刘卿此话何解?」
刘晔道:「禀陛下,自武帝起兵已有四十馀年,大魏中军和外军的制度,也已有了十年之久。如今国家尚未一统,而朝廷不得不将大量军队放在边境,如何控制外军不至生乱,就成了一大要事。」
「臣此前在幽州日久,没亲眼见到朝中设立枢密院和将都督改为都监之事。陈丶赵二人监扬州和荆州诸军事,想必也出于内外制衡的考虑。」
刘晔现在说出的话语虽然有些敏感,但这是在君前丶是在朝议中,在场的人也都是皇帝亲信之人,就是应该讨论这种敏感话题的。
曹睿点头:「不错,朕是有这种考虑。都督的权力过大,朕有意要控制一些。」
「中军更容易至荆州丶扬州两处,因而朕只设了监军。关西偏远,朕让大将军在陈仓都督。而营州更远,因而朕让王昶都督营州。只不过和上面三处比起来,营州的地方和军力确实更小了些,并无多少关碍。」
刘晔接话道:「陛下想的周道。臣在幽州两年多,又随陛下平定辽东,回返的路上也不断想着将来之事。」
「辽东已定,大魏大局无忧。而吴蜀之地尽皆偏远,难道每一次都让陛下亲自统兵征伐?若由重将统兵,朝廷又该如何制衡?臣以为,控制粮草后勤当为第一要事,因而臣建议让太学生们都去管粮草和后勤。」
刘晔说了这麽一大通,曹睿也听明白了。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粮草后勤是军队的命根子,而太学郎们又是天子门生丶政治上是陛下嫡系中的嫡系。若以他们去管粮草,也多了钳制外军的一个手段。
曹睿知晓刘晔所言有理,却并未直接回应这件事情,而是笑着说道:「眼下都是太和四年了,朕先征淮南丶再征陇右丶后征辽东丶还收拢草原上的胡人,大魏四面皆敌的处境也改善了许多。」
「若是以后要平定吴蜀嘛,朕在洛阳做个垂拱而治的圣天子,岂不美哉?」
众人皆尽皆笑了起来,纷纷口称陛下圣明。
曹睿得到了不错的答案,于是就跳过了这个话题:「既然到了邺城,朕今日就与你们几人一同用膳,再将魏郡郑太守也一并唤来。明日早上朕再出发去高陵!」
「遵旨!」众人纷纷应道。
……
第二日辰时,毌丘俭引着两千骑兵在驾前护卫,皇帝仪仗缓缓出了邺城西门,朝着高陵的方向行去。
武宣皇后,这四个字就是卞氏一生的总结。
祭祀武帝曹操和武宣皇后卞氏的礼节繁复而隆重,曹睿亲自祭拜起身后,转头看向一旁负责宣礼的司马懿:
「司空,朕昨日疏忽了没有问到。武宣皇后驾崩之前,可有遗愿或者遗言?」
司马懿略微纠结了几瞬:「禀陛下,武宣皇后确有遗训。」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只不过皇帝听到这个遗训,可能会有些不开心就是了。若皇帝不问,司马懿倒是可以用没想起来的理由搪塞过去,等洛阳宫中的郭太后来说。
既然问了,就不得不答了。
曹睿看出了司马懿表情的些许异样,压低声音问道:「怎麽,有什麽不能说的吗?」
司马懿摇了摇头:「禀陛下,武宣皇后遗训说了两件事。其一是请陛下照拂一下卞家,其二是请陛下对雍丘王丶任城王仁慈些。」
曹睿轻叹了一声,只觉有些无语。
第一件事很好理解。卞家在武帝丶文帝之时并未享受到多少富贵,或者说还有些刻薄。
曹睿既然任命甄家的甄像为官,卞家的子弟也同样被授与了官职。这是曹睿在听到遗训之前就主动做的,颇有一种心有灵犀之感。
而第二件事,就有些令人感到别扭,或者说没那麽自然了。
武宣卞后的亲子只有三人,一为文帝曹丕,二为雍丘王曹植,三为任城威王曹彰。
或许是因为曹丕在位之时,对近支宗亲过于刻薄,而且曹彰也有些死的不明不白,卞后始终耿耿于怀。为了曹植和曹彰儿子曹楷二人,竟然特意留了一个遗训,未免显得有些信不过当今皇帝了。
而且,这还是在曹睿解除宗亲桎梏,给以曹植为首的武帝诸子都授了职位之后,下的一条遗训。
就这般信不过我吗?
曹睿深吸了一口气:「雍丘王已被朕命为大鸿胪了,此事武宣皇后还不知晓。司空,你去为朕取一张麻纸和笔墨来。」
司马懿有些不解:「陛下这是……」
「速去!」曹睿皱眉,声音加重了一些。
「是。」司马懿不知所以,还是连忙转身向后,走到随侍着的人群中取过纸和笔墨来,还贴心的让夏侯玄帮忙带上了一张可以折迭的小几。
小几放在面前之后,曹睿直接跪坐在地,接过司马懿左手持着的麻纸,又从司马懿右手中接过捧着的砚台和笔,沾满了墨,一笔一划用工整的隶书,当场写了一篇敕封雍丘王曹植为九卿之一大鸿胪的诏书。
落笔后,曹睿从怀中摸出了一方光泽温润丶形制极小的私印来。并无印泥,就直接用毛笔蘸了些墨汁涂在上面,直接印在了麻纸左下角。
曹元仲印,一旁站着的司马懿看清楚了印章上的四个篆字。
元仲是皇帝本人的表字,而这方玉印所印出的字样,司马懿此前从未在任何场合见过。可皇帝分明将此印从怀中取出,那此前都用在了什麽地方?
曹睿略一招手,夏侯玄会意向前走了两步。曹睿将印章在夏侯玄的衣袖上擦了擦乾,而后又重新小心放入怀中。
而后曹睿又亲自上前,将这张麻纸在青铜鼎中引火焚掉。纸菸向上飘去,一时未散,好似武宣卞后收到了这一讯息一般。(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