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此时方楠轻吁了一口气,望向远处的天空,感到以前求财保命的想法有些太狭隘了。
方楠勒住战马,对身旁的吴石头说道:安排人手和马车将沿途的孤儿和流落街头的老人全部带到德州安置。
吴石头激动的大喊一声“诺”率一小队家丁先行离去。
方楠又喊来董飞虎,让他沿运河去调查是否有德行良善的粮商,然后请到德州。
方楠轻叹一声:二千名新兵和家属加上沿途收留的老人孩子,粮食的缺口小不少啊!
夜里方楠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明末烽烟四起,百姓饥寒交迫的情景,一幕幕的浮现在眼前,内心中的一份情感,不断被现实的残酷触动。
现在方楠在通州码头的名声流传的很响,能为方楠做家丁是河工们最向往的事情,不但每个月能有三两银子的响钱,小孩还能读免费的私塾,家人还可以进入工坊作工,如果战死家人不但可以领到抚恤银受到照顾。
只要敢用命,吃得了训练的苦,响银还可以再涨,第一批入选的河工,做剑盾手的现在的响钱高达每个月十两银子,火铳手都达到六两,这些事情早以经传遍码头,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方楠到了运河码头,发现运河边窝棚比去年又多出了一倍,四处聚集来的难民,为了活命讨一口饭吃,在这里定居下来。
这一次招募时,达到剑盾手身体素质的河工有二百余人,近五千名河工单臂能提起一百五十斤的石锁。
方楠放弃了上一次招募的要求,调选了两千名家中有病患,生活极为困窘的河工,连带他们家中老幼一同带走,乘坐漕船浩浩荡荡驶向德州。
“很多身体强壮的河工虽然落选,但看到入选家丁的都是家中生活极为困难之人,全部带着敬佩的的心情离开。
“几日后”方楠来到德州,走出北厂码头后,方怀山引领方楠一边游览“北厂”一边介绍道:“朝廷在这里设立了德州仓户部监督分司,它的设立与德州仓建设是同时进行的,该部门直属中央户部,负责人由北京统一派遣,一年一换,与此同时,济南府也在德州仓附近设立了济南府兑粮公馆,所辖30多个州县都到德州交粮,人流如织,阵容庞大,此时的北厂,一片繁华景象。
河道内,满载粮食的漕船、南货北运的商船、竹篷瓦盖的客船、装饰华丽的官船,连接如织,衔尾相随。无数道跳板将船与码头衔接起来,装卸漕粮及其他货物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肩抬人扛的脚夫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陆地上,北厂分为西南街和东北街,西南街以东,东北街以南,是一片宽阔的仓廒区。附近州府县的农户,赶着驴、牛车,推着独轮车,满载粮包来到德州仓口,交收运官员验收。车马行人密密匝匝,万头攒动,好像一个庞大的粮食集场。
街上商贾云集,人头攒动。戏楼、茶馆、店铺、盐厂、酒肆鳞次栉比,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场所。
进饭馆打尖用饭的交粮农、装卸车船的脚夫、衙门差役兵卒、小商小贩、过往的行人,吃饭住宿,经济实惠。
进出那些大酒楼的,就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了,有升、迁、调、补的过往官员,南北的富商大贾,考取功名的文人学士,游山玩水的豪绅名流和纨绔子弟”。
方楠听完方怀山的介绍,轻轻的拍了一下他的后背:方先生辛苦了!不知此地知府和卫所都是什么态度?
方怀山与方楠一起走入一家高三层的酒楼,找到一间可以全览北厂街景的雅间,方怀山与方楠凭栏远望。
方怀山才继续说道,此处原有两卫,天启二年裁撤德州左卫,改德州为府,改德州卫为德州府漕营,归知府管辖,驻守沿岸粮仓,与德州城防,兵力约三千,粮响由德州府从漕税银中堤留。
“邱祖德”到任后,裁撤其中老幼及流痞之卒,仅余五百余人,后又招募千人,配有战马三百匹,火铳四百杆,虽然邱祖德不善军事,但为人宽和,治军严格,一千五百漕兵颇有战力,四周匪患猖獗,却未有骚扰德州之人。
方楠与方怀山又巡视了一遍十二营,在德州府舆图上又一一对照。
方怀山在鲍家营、夏家营、内修建大型仓库,用于存放产品,和原材料。
将王家营,何家营,作为酒坊,现在坊区规划要比在柳河村时大了十多倍。
“肖家营面积较大分给了皂坊,方怀山补充说道。”
中营曾驻扎过两万名士卒,用来安置沿途收容的三千名老人和两千名孩童。并且修盖三所大型书院,两所民用另一所教授士卒识字。
“白贺营”将作为工坊家属和士卒家属的居住区,虽然当下占用不了多大地方,但还是要全部清理出来。
“钱家营”做为所有工坊的署理中心,和炼钢坊,煅造坊规划在一起。
“陈家营”安置铳炮间,装弹间,机械间,火药间被安置在哨马营,陈家营与哨马营中间的半边营作为靶场和火器试验场。
方怀山指向舆图中十二连营的区域:“运河与隔津河相距近二十里,呈喇叭状向北延伸,其间俱是盐碱荒地”十二连营依建于运河东岸,南北长约二十余里。
方怀山兴奋的点指十二连营东至“隔津河”之间的空地,“这片荒地的面积是德州城的两倍有余,将来还可以修建军营和大型的校场,”此处运输便力,面积之广大,将军再也无须为工坊的生产担忧了!
方楠对方怀山的规划非常满意,一一点头认同。
“柳河春,柳河酿”早以在运河沿岸打出名声,这也是方怀山很容易租下十二营的主要原因,邱祖德很关注民生经济,为白酒的售卖提供很大的便利,亲自在北厂单独划出一个码头划归酒坊专用。
方楠与方怀山又经过几天细节上的规划,才将所有规划设计确定下来。
两千多名沿街讨饭的儿童,和 3000多名流落街头的孤寡老人现在全部晚上的新衣服,在工坊中安顿下来。
这些老人在方宝的组织下,他们每天衣着整洁,精神焕发的出现在工坊中,或德州附近的大小码头,帮助工坊了解周边的大事小情,有些腿脚便利的老人甚至溜达到了德州城内。
小孩子们则坐在宽敞明亮的私塾中,在十几名老中青秀才的教导下读书写字,面上惶恐的神态已经逝去,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灿烂童真的笑脸。
这些老人见到方楠时,感激零涕跪地磕头,方楠看到老人们干皱的脸上已经不复菜色,心中稍安,将老人们一一扶起,和声劝慰,不准他们在向自己叩头。
方楠历史学的不好,“邱祖德”这个人他也是第一次听说。
方楠的工坊迁到德州后,不但没有受到邱祖德的诘难,而且还多受照顾。
“人情世顾”方楠还是懂得,到达德州的第三天,他带着工坊的特产,进了德州城去拜会邱祖德。
邱祖德天启六年进士,犹其酷爱董其昌的书画,曾有幸相识却未入门墙,软磨硬泡下,成为半个弟子,得董其昌的一些指点。
方楠此时正站在邱祖德的会客厅中,背负双手观看墙壁上的书画,一共八副山水画,落款均是“念修仿师秋兴八景于某年某月某日”方楠看了半天也没体悟到画中的意境,到是生出一种怡然自得的感触。
一声轻嗽声响起,内堂中门帘挑起,走出一位年约三十许,红面虬髯,身才魁梧的壮汉,走进厅中。
邱祖德的身材比方楠还高出半头,虽然身穿文士长衫,但健壮的体形仍是显露无疑。
邱祖德的形像差点让方楠的眼球掉在地上,在他的意识里邱祖德应该是手持折扇,面如贯玉的文士。
两人相互见礼,落坐后方楠首先道谢!邱祖德也含笑与方楠寒暄了几句。
邱祖德早以经在阺报上看到校阅的报导,对方楠任漕巡营指挥使来到山东也很清楚。
只是不知方楠为人如何,心中也多有防犯,一个十九岁的青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开设如此大规模工坊,还拥有七百勇悍家丁,这样的人绝不可小看,邱祖德心中这样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