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字号:小

第二百二十一章 方孝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洪武三十一年。
    朱元璋这头一埋好,另一头,这朝中的文臣们,也是立马趁机推翻他以前的种种政策。
    甚至,还有官员提到了,他们这些当官的,甚至都不如那些工匠,也有要求把自己的俸禄,给提到不说超过...
    春分过后,细雨依旧缠绵。金陵城外的麦田泛起一层薄雾,露珠顺着叶尖滑落,滴进泥土,发出细微如钟磬般的声响。允文学院的晨钟尚未敲响,但讲堂前已聚集了不少学子。他们围在《匠人十问》碑前,有人用毛笔临摹碑文,有人低声诵读,更有几个少年蹲在地上,以树枝为笔,在湿泥上推演“第十问”中的热力学公式。
    一名来自云南的苗族少女站起身,拍了拍裙角的泥点,朗声道:“我昨夜梦见齐泰大人。他站在一片荒原上,手里拿着一把生锈的扳手,对我说:‘孩子,别怕弄脏手,真理藏在齿轮之间。’”
    众人静默片刻,忽而笑出声来。笑声并不轻佻,反倒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暖意。
    这时,沈清澜缓步走来,依旧是那件洗得发白的麻衫,手中提着一只陶壶,壶嘴还冒着热气。她将茶水倒入几只粗瓷碗中,递给围坐的学生。“你们知道吗?”她轻声道,“齐泰临终前最遗憾的,不是没能阻止燕王篡位,而是没能亲眼看见一个普通人也能发明东西的时代。”
    “可现在不就是吗?”那个盲校出身的女学生拄着触觉杖走近,“上个月,我设计的震动提醒闹钟已被工部采纳,下一批要装进养老院。”
    “是啊。”沈清澜点头,“可你有没有想过,若非十年前废除匠籍、开放科考、允许女子入学,你的图纸连工部大门都进不去?”
    学生们陷入沉思。
    就在这时,一名驿卒骑马疾驰而至,滚鞍下马,递上一封火漆封印的急报??海南农场传来消息:新型抗盐碱水稻试种成功,亩产突破六石,且可在滩涂地直接播种,无需移秧。
    全场哗然。
    这并非简单的农业突破,而是意味着沿海数万顷废弃盐碱地有望变良田。更令人振奋的是,主导这项研究的,竟是当年被流放的“天机盟”少年犯之一,如今已三十出头,名叫陈砚舟。他在报告末尾写道:“吾辈曾以机关术谋逆,今愿以稻穗赎罪。一粒米,重过千钧炮。”
    沈清澜看完信,久久不语,最终将其贴于公告栏最顶端,并附批语:“功过岂能相抵?唯前行可超脱。”
    当天午后,苏婉儿自南方返京,风尘仆仆,衣袖沾满药草气味。她在防疫队设立的“流动诊所地图”上新增七十三个红点,每一个都代表一座曾爆发疫病、如今已被控制的村落。她走进允文学院时,正撞见一群孩子围着一台老式蒸汽水泵模型争论不休。
    “为什么它总漏水?”一个小男孩皱眉问。
    “因为密封圈材料不对。”苏婉儿蹲下身,从药箱里取出一段橡胶条,“试试这个。海南岛的胶树汁液熬制而成,弹性好,耐高温。”
    孩子们惊喜万分,立刻动手更换。不出半炷香工夫,水泵竟真的平稳运转起来,水流哗哗涌入木槽。
    苏婉儿微笑道:“科学从来不是高台上的神谕,它是母亲煮粥时多加的一瓢水,是医生为病人多想的一条路。”
    当晚,阿禾独自坐在存真阁内,烛光摇曳,映照墙上齐泰的遗书。她轻轻抚摸那行朱允?添下的字迹:“你放心。我会让每个孩子都读到这封信。”十年过去,这句话早已兑现。如今全国中学课本中,《齐泰绝笔》与《匠人十问》并列收录,成为公民教育的核心篇章。
    但她仍常在此处徘徊。不是为了追忆,而是为了确认??确认那段几乎被历史掩埋的黑暗岁月,没有被人遗忘;确认那些以命换来的教训,仍在警醒后来者。
    忽然,门外传来脚步声。沈清澜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手稿。
    “你猜我在西域考古队送来的文物箱里发现了什么?”她声音低沉,“是燕王旧部的秘密日志。里面记载了一件事:建文四年冬,北平地动,冰河裂开三丈,燕王府连夜迁徙粮仓。当时有术士称此为‘紫微动摇,帝星西坠’,劝朱棣立即南征。”
    阿禾心头一震:“所以……他们早就认定天象示警,必须夺位?”
    “不止。”沈清澜翻开一页,指着一行蝇头小楷,“你看这里:‘殿下言,建文柔弱,信妖术、重虚文,必亡于奇技淫巧之乱。我当以铁血定纲常,焚其书,毁其器,复三代之治。’”
    两人对视良久,寒意渐生。
    原来,那场颠覆王朝的战火,不只是权力之争,更是一场关于“何为文明”的生死对决。而今日所建的一切??学堂、医院、铁路、预警系统??在他们眼中,仍是“乱伦之技”。
    “难怪庐山那人会说出‘焚奇技、正纲常’。”阿禾喃喃,“他的师父教他的,本就是一套早已写好的剧本。”
    “可时代变了。”沈清澜合上日志,目光坚定,“他们靠谶纬起家,我们靠数据立国。他们信天命,我们信人心。只要百姓手中握得住锄头、读得懂药方、写得出建议信,他们的梦魇,就永远无法成真。”
    数日后,朝廷颁布新规:所有重大工程立项前,须举行“三方听证会”??专家陈述技术可行性,百姓代表提出生活影响评估,反对派发表质疑意见。首场试点选在长江大桥扩建项目,现场设于江边码头,百姓可自由旁听、提问、投票。
    一位老渔夫拄拐上台,颤声问道:“桥墩打下去,鱼还能洄游吗?”
    工程师当即展示生态通道设计方案,并承诺每季发布水质监测报告。
    另一位年轻母亲举牌发言:“我家住在桥头,担心噪音影响孩子睡觉。能不能加隔音墙?”
    交通司负责人当场记录,宣布预算追加十万两用于声屏障建设。
    最后,一名曾经参与铁路破坏案的青年站出来道歉:“我哥死于矿难,我以为你们只顾修路不管人命。现在我知道错了。我想报名当安全巡查员。”
    全场掌声雷动。
    朱文奎亲临现场,未带仪仗,只穿便服,听完全部发言后说:“父皇常说,治理国家不是盖房子,而是种树。你要等它长大,看它遮阴,听风穿过叶子的声音。急不得,也瞒不得。”
    与此同时,广西瑶寨传来新消息:当年被苏婉儿救下的少年,现已成长为村医,不仅能独立接诊,还编写了一本《山地常见病防治口诀》,用瑶语传唱,深受欢迎。长老亲自派人送来一面铜匾,上刻“仁心即科学”六个大字,背面则是一幅简笔画:一名女子抱着孩子接种疫苗,阳光洒在她们身上。
    京城街头,变化也在悄然发生。原本由礼部管理的心理战营,如今改名为“和平传播团”,成员多为退役士兵与心理学毕业生。他们在边境播放的不再是恐吓录音,而是双语广播剧《牧民的一天》,讲述两个民族家庭如何通过合作养羊改善生活。据说某次播完后,对面营地竟传来掌声,还有人用汉语喊:“明天还想听!”
    更有意思的是,工部最近推出“民间智囊招募令”,邀请各地百姓提交改进日常用品的设计图。短短一月,收到来信八千余封。有老木匠画出可折叠担架,方便山路救援;有农妇设计自动喂鸡器,利用水力驱动;甚至有个聋哑少年寄来一册手绘说明书,介绍如何用振动频率传递信息,帮助听障者感知危险。
    评审团感动之余,将这些发明统称为“沉默的智慧”,并在允文学院举办特展。朱文奎参观时,在那本手绘说明书前驻足良久,转身下令:“从明年起,全国工匠考试增设‘平民创新’科目,不论出身,不限学历,只要有实绩,便可授勋。”
    然而,暗流仍未彻底平息。
    初夏某夜,锦衣卫截获一封密信,发往海外某隐秘据点,内容仅有八字:“龙驭宾天,机起东南。”经查,寄件人是一名潜伏多年的前燕王府术士后裔,长期伪装成风水先生,在江南多地散布“帝王气尽”“机械噬魂”等谣言,蛊惑人心。
    更为棘手的是,此人已在三座城市秘密建造“镇机塔”??仿古式石构高台,内置铜铃、符?与磁石阵列,声称能“压制奇技邪光”。虽无实际破坏力,却造成部分民众恐慌,甚至有人自发拆毁自家水泵,生怕“惹怒天地”。
    沈清澜得知后,未动刑狱,反而下令:“把最近研制的地震预警仪,装一座在他家门口。”
    下属不解:“这是为何?”
    她淡淡道:“让他亲眼看看,什么叫真正的‘通天地之变’。”
    不出半月,浙东发生轻微地动,预警仪提前一刻钟鸣响,全城安然避险。而那座“镇机塔”纹丝未动,铃铛未响,符纸被风吹落一地。
    百姓哗然。有人当街质问术士:“你说机器乱天道,可它救了我们;你说符咒通神明,可它连震动都测不出!你还敢骗人吗?”
    术士羞愧难当,跪地认罪。
    朝廷最终判其前往海南农场劳作三年,参与防洪工程建设。临行前,他望着海堤上忙碌的身影,喃喃道:“原来,护民之术,才是真神通。”
    这一年秋收,全国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皇帝朱文奎效法先帝,在宫门前设“无遮大会”,宴请百名普通百姓共进晚餐。席间无乐舞,无祝寿,只有农家饭菜,人人可言政事。
    一位老农直言:“现在政策好,可县官还是怕担责,遇到难题总说‘等上面指示’。能不能让他们也像我们种地一样,该浇水就浇水,别总等着圣旨下雨?”
    朱文奎闻言肃然起敬,当即宣布推行“基层决策权下放试点”:凡涉及民生小事,地方官可在三日内自主决断,事后备案即可。
    他又补充一句:“父皇教会我们倾听,我现在要学会信任。”
    寒冬将至,一场罕见暴风雪席卷北方。往年此时,必有多地冻饿致死。但今年不同??得益于“自流水力警报系统”与“保暖帐篷推广计划”,各村提前储备物资,及时疏散危房住户。更有牧民利用朝廷发放的羊毛加工设备,自制呢料出售,反在灾年增收。
    除夕夜,阿禾再次登上钟楼。莲花灯依旧璀璨,新年愿景墙上又添无数纸条:
    “我希望爸爸回家过年。”
    “我想当一名女工程师。”
    “请让盲童也能摸到地球仪。”
    “愿天下再无谎言。”
    她扶着栏杆,仰望星空。十年了,她终于不再只是逃亡的孤女,而是这片土地的见证者与守护者。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沈清澜,怀里抱着一叠信件。
    “孩子们写的。”她说,“每年这一天,他们都给先帝写信。我不忍烧掉,便收了起来。”
    阿禾接过一封,轻轻展开:
    >“爷爷:
    >我造出了会爬楼梯的轮椅,奶奶再也不用背我上学了。老师说,这就是您说的‘爱的表达’。
    >我没见过您,但我相信您看得见我。
    >??孙儿明远,十二岁”
    另一封写道:
    >“陛下:
    >我们村今天通电了!晚上亮灯那一刻,全村人都哭了。妈妈说,这光,是从您点燃的那盏灯传过来的。
    >我长大了也要学物理。
    >??小梅,九岁”
    阿禾泪流满面。
    沈清澜轻声道:“你看,他们不是在崇拜神明,而是在继承一种信念??科学不是统治的工具,而是照亮弱者的火炬。”
    远处,钟声再度响起,一百零八响,悠远绵长。
    新的一年,第一批“跨文明对话使”归来。他们带回奥斯曼帝国的天文仪器、印度的数学手稿、帖木儿的冶金技艺,也带去了《公民辩论录》与“风险公示制度”蓝本。更令人欣喜的是,三位外国学者主动申请留在允文学院任教,其中一人竟是当年庐山刺客的远亲,他说:“我家族曾抗拒变革,如今我要用余生弥补。”
    春天又一次来临。
    允文学院操场上,新一届学生正在进行“危机模拟演练”。主题是:假设全球气候突变,长江十年九涝,该如何应对?
    一组学生主张修建更高堤坝;另一组提出退耕还湖、恢复湿地生态;第三组则设计“浮动民居+空中菜园”方案,让居民适应水域生活。
    辩论激烈,无人压制,唯有记录员飞速书写。
    操场边,一块新立的石碑静静矗立,上面镌刻着三行字:
    >技术可筑高墙,唯德行能开门;
    >制度可定规则,唯人心能守约;
    >知识若不归于民,则终将腐朽。
    落款是:建文二十一年,清明,众弟子共立。
    微风拂过,梨花飘落如雪。
    在遥远的海南岛上,少年陈砚舟站在新垦的稻田边,望着金黄的稻穗随风起伏。他弯腰拾起一粒掉落的谷子,小心翼翼放进贴身口袋。
    他对身旁助手说:“等明年,我要让这片海变成粮仓。不是靠奇迹,是靠一点一滴的算计和耐心。”
    而在京城存真阁,那枚来自三百年前的螺丝钉,静静躺在玻璃柜中,旁边播放着一段修复后的影像:年轻的朱允?站在工坊里,满脸煤灰,笑着对镜头说:“别怕机器,它们不会取代人,只会让人变得更像人。”
    解说词缓缓浮现:
    >它转动过一个时代。
    >而下一个时代,正在每个人手中诞生。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退婚后,不小心怀了权臣的崽 今天毁灭世界了吗? 勇者可以不活,但不能没活 人在秦时,趋吉避凶 亮剑:从晋西北打到上甘岭 一剑日天 七零:娇气包大小姐随军闹翻天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恶毒男配都在我的修罗场 集邮大师[娱乐圈] 堑壕大栓与魔法 幽魂骑士王的地下城工程 贷款总冠军:从拿了阿摊剧本开始 崇祯的奋斗! 大明王朝1556 肝成人间武圣 无头仙 高嫁豪门,我靠直播花钱火遍全网 我都满级号了,你们才刚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