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修正督察制度的诏令颁布下去后,在朝堂上除了老尚书曾致远站出来提了反对意见,其余人皆是保持沉默,看上去没有溅起太大的浪花,实则直接将季泽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他上任半年以来,虽然提出了许多新设想,但这些在那几位老匹夫眼里不过是小打小闹而已,只有不触碰到他们的利益,就暂时任他在皇上眼前活跃蹦跶,毕竟谁没个年轻的时候,不想登天子堂的官也不是个好官。
显然,这一次的变革已经引起了众怒。
黄忠言等人之所以不愿出言反对,是深知永旭帝想要变革的决心,且季泽提出的新制度又恰好精妙得让人找不到漏洞,可不可行,要实施了才能见真章。
且明眼人都知道,面对对江山社稷如此有利的变革,倘若还要上前阻止,那便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首辅府内,黄忠言背着手站在书房里蹙眉沉思。
黄茂予见他爹脸色阴沉,心想难道又是那季泽钻研出什么来了,皇上将任务安排给了叶文修而不是自己和崔鸿文,所以爹生气了才特意将他给叫进来?
他一个小小的庶吉士,还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通过考核之后才能被授予编修之职,没能参与这些不是很正常吗?
于是,黄茂予奇怪的开口问道:“爹,您叫我到书房来可是有事吩咐?”
闻言,黄忠言转身看着他这个有些过于单纯,没有继承到他一点优点的嫡子,叹了口气说:“无甚要紧事,你这段时间没什么事就不要去外面惹是生非了,好好在家里待着。”
“知道了爹,我又不是不知轻重的人。”黄茂予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爹这般小心做什么,但还是老实点头答道,他为人是倨傲了些,但也不是那等不听劝的无知无畏之人。
黄忠言看了眼自个儿子,再想到已经在朝堂上暂露头角的少年,心里感慨,此子不愧是陈太傅的弟子,只是这一次他是否还能保全自己,全身而退?
真是可惜了啊,此等人才,黄首辅历来惜才,从知道季泽曾与嫡子有过过节还主动派人拉拢对方就能看得出来。
本以为此子会是叶次辅那边的人,现如今看来,他的所作所为完全与殿试当日若作的策论一般,一步一步,似乎要把里面的内容完全照进现实。想当初,所有人都还在当他是异想天开……
季泽早在写下那篇策论的时候就已经将自己放在了文武百官的对立面,也做好准备要在这个朝代留下些什么,只要皇上能够保证他家人无恙,他愿意做那把利刃!
而叶成这边,当他拿到小厮递到眼前的民间报纸时,一边翻阅朝廷板块,一边抚须感叹,“此子胜吾多矣!”
可惜……
年轻人太着急,一个小小的翰林院修撰就想拥有一飞冲天的大造化,都不用某些人亲自动手,麻烦便会纷至沓来。
洪顺五年,大周朝一场历史变革拉开帷幕。
远在临山县的陈度元看到报纸后不由瞪大了双眼,赶忙对身边的人道:“快快将纸笔拿来!”
-
西域边关。
黄沙遍地,飞沙走石。
此时已是入了冬季,运着粮草物资的队伍顶着严寒终于到了关口,马车至关口后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士兵们掀起草垛,一袋袋粮食出现在眼前令人不禁露出一口白牙,高兴得朝一个方向跑去。
“林校尉!林校尉!粮草到了!”士兵拨开营地一校尉的帐篷,十分兴奋地喊道。
帐篷内,一位着劲装的青年男子猛地从位置上站起,脸上满是激动,只听他声音爽朗道:“报上去还不足一月,怎么这回如此之快?”
士兵用冻得皲裂的手擦了一下脸上的风沙,一脸兴奋地回答道:“是皇上担忧将士们冻着,提前将冬衣与粮草运送过来了。小的还听说,咱们这个冬日有羊绒保暖衣穿!”
“对了,林校尉,这里面还有一封密信。”
林立学接过信,看着外面驮着粮草的车队,咧开嘴大笑,“好,我立马就去禀告将军!”
林立学在西域待了五年,刚来时因他轻身功夫出彩,被刚来镇守边关的秦老将军一眼看中并收入麾下,这几年一直在和匈奴打游击战,立功的机会并不多。不像大周与吴国,越西等国的边界处,几国大小战争不断,宁将军一直在与别国较量。
虞机营中一大半的人都被派来了西域,没收到薛营长的调令,谁都不能擅自离开此处。
从他来到这里后就没有回家过,只是一年给家里去一次信报平安,将自己的月例也都寄了回去。
这五年,爹娘除了最开始冷漠不愿回信的态度转变到偶尔也会给他回一两句话。
林立学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他爹娘,爹娘只有他一个儿子,他却不在他们跟前敬孝,一旦参军,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升官进爵。
退出兵役也是逃兵,他不做逃兵。
据薛营长说,他们这一批人是有特殊任务在身的,只不过时机未到,而他也想做出一番成绩来。
这个寒冬,远在边关的将士们大多穿上了一层羊绒保暖衣,凡是出去值守站岗的士兵都没有再感受到外面凛冽刺骨的寒风,个个精神奕奕,整支军队的积极性都提高了许多。
京城。
季泽收到了来自师父陈度元的信,信中每一句都在斥责他任性妄为,胆大包天,恐怕那些贪脏枉法的官员恨不得啃其肉饮其血,斥责他为何要做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为何不能小心谨慎一些?
看完信,季泽心中一暖,遂提笔低头回道:“师父,见信安,不知您是否还记得弟子与您第一次见面时所言,善良的确比聪明更难,但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
“弟子此次的做法也是一种选择,您放心,这是弟子自己选的路,绝不会心生悔意……”
随着近段时间以来,皇上那里收到的越来越多辨不清事实的折子便知,有一个未知的风险正向他袭来。
但他与永旭帝都默契的什么也没提,季泽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他的家人必须安全。
当初旨令颁发下去的时候,朝中一点水花都没有溅起,唯有将其登上民间报纸以后,才在一群读书人之间流传开来,而这些人也正是相当支持季泽做法的一批人。
读书人清高,且大部分都有一个为百姓请命,为朝廷奉献己身的愿望,只是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他们难以施展自己的志向与抱负,在看到季泽提出的制度变革后敬佩不已,人人都将其看做自己的榜样。
永旭帝此次正是借着给边关的将士以及偏远地区的百姓送御寒衣物,行那变革之事,后续在民间报纸上又登录了如何制作鸭绒被、羽绒服这种御寒之物,以及如何砌成土炕等。
报纸一经发出,大周百姓因为皇上的体恤民情感动得泪流满面,有些地区没来得及获得羊绒保暖衣的百姓也有了保暖的方法,这个寒冬他们不会再受冻了。
新的监督制度实行下去后,不论是朝廷救济西北地的良种,亦或是拨给江南一带的洪涝赈灾款项均落到了实处,永旭帝十分满意。
正逢大变革时期,估计也没有谁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弄出幺蛾子来。
要说如今大周最火的除了民间报纸,便是季泽提出的活字印刷术,这一项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书籍成本,一些不富裕的书生也有能力购买四书五经。
为此,活字印刷术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反响。
一时间,季泽的名声在民间高涨。
同样的,季泽在翰林院待的这一年,除开最初的修书以外,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工部,他在做数据时采用的表格也受到了许多人欢迎,尤其是户部尚书袁禹岩,见到季泽时犹如见到宝一样,恨不得他人就是户部的。
季泽与工部左侍郎王瀚将水泥窑研究出来后,一直在寻找全国各地的火山灰。
像火山灰,石灰石,铁矿石等都是制作水泥的原材料,利益巨大,朝廷不能不派军队驻守。
待这些事情一一安排下来,就到了征集人手修路的时候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季泽也能够慢慢感觉到不对劲了,比如他的每一件事情都进行得异常顺利,他在永旭帝那里得到的赞赏与肯定亦越来越多,以及互市的顺利开展。
半年以来,修正的督察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自己也得到了一众读书人的鼎力支持。
看上去前途一片大好,后面隐藏的危机很可能亦是巨大的。
洪顺六年,季泽年满十八,被永旭帝提拔为正六品侍讲,为五岁的太子授课,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
季家这一年在京城也算是彻底定了下来,至于季泽正在做的事,除了言星遥,李氏与季大根根本不清楚。
一家人日子过得平淡而温馨,二人唯一期望的无非是想让他们赶紧给生个孩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