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江云汐下午因为不放心,又去了工匠那边,跟他们说了户部的人要来的消息,结果他们先是吃惊和慌张,以为户部的人是要让他们以后继续去做朝廷的工匠,都担心以后的生活。
等江云汐解释清楚之后,他们就又特别认真的保证,一定会好好教户部的大人们的,甚至有的人表示,能够教户部工部的大人,是他们的荣幸。
言语中十分的推崇户部和工部的人,对自己极度的不自信,甚至还有人觉得户部的人向他们来学习,是失了身份。
江云汐当时听的真的是目瞪口呆,心中有一些恨铁不成钢还有些无奈,不知道该怎么跟这些人解释。最后也只能是告诉他们平常心对待就行,明天等她再过来。
顾墨轩不知道她感慨的原因,只是笑着说了一句,“他们是奴籍,士农工商,户部的人不管怎么说,都在最高的一个等级,他们自然会觉得能够教户部的人很是高兴。以后这件事情被他们拿出去说,也算是他们的一个资本。”
江云汐就有一些无奈的白了他一眼,她自然知道这件事以后说出去也是工匠们的一个资本,所以才这么毫不犹豫的就替他们答应了下来。
但是,那并不代表着他们就应该唯唯诺诺,放下身段的去教户部和工部的人。
江云汐知道这个时代就是会分三六九等,便是前世,有的时候也是会因为职业之类的而对人划分圈子。
但是她却并不希望这些工匠们因为这个就对自己妄自菲薄,正如顾墨轩所说,盘炕这件事情很简单,但是她想起来了,而这些工匠们就做到了。
难道说户部和工部这么多年以来,就从来没有人想过,可以把炕盘在一起吗?肯定有人想过,但是他们没有成功,反而是自己这一个工厂的工匠先成功了。
而且她当初买工匠的时候,人牙子给她找的就是一些手艺特别好的工匠,就更加不存在所谓的不如人的说法了。
“算了,你不懂,”江云汐就有些厌厌的说道。跟一个自来受特权阶级教育的人讲这些,她可真是闲的。
顾墨轩见她这样,便正色说道,“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觉得他们的技艺都很不错,而且也都有功劳,这一次是他们吃亏,户部占便宜,但是他们却将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所以你恨铁不成钢。”
“但是,这件事情你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他们的想法,倒不如潜移默化,从他们到善堂里的那些人,一点点的去改变他们的思想,这样一来,等到以后就会有更多的人像你一样的思想,慢慢来,总有一天会好很多。”
顾墨轩说这话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安慰她,还是说自己也在期待这么一个场景。
毕竟,对于帝王学的教育来说,将人分等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只有将人分等了,才能利用上等人去管理约束下等人,也才能确保整个皇室的稳定。不然随便一个人都跟皇帝平起平坐了,那皇室还有什么威信?岂不是随便一个人都敢谋朝篡位了吗?
但是江云汐的坚持,又让他认真地思考过,不得不承认,江云汐所说也有理,百姓皆是他们的子民。他们不能因为百姓的身份不同,就让他们遭受不公的待遇。
江云汐也不得不承认顾墨轩的话有理,只不过是情绪上有些转变,因此还是有些闷闷不乐的。
因为户部和工部的事情还是要禀告给皇帝,因此到家门口以后,顾墨轩就去那皇宫去将这件事情禀报给皇帝。
皇帝见他之前,已经见了先一步回来的禁军统领,也知道了他们在做的事情,心中也正是好奇,只是禁军统领那真的是一问三不知,毕竟也不是专门做这一行的。
因此,皇帝正想着等第二天散朝之后再叫来顾墨轩问一问,没想到就先等到了他。
顾墨轩等着回去,因此也没有墨迹,而是直接说到,“皇阿玛,我发现太子妃那里的暖炕和暖气十分适合用来推广,明日可以让户部和工部的人去学习一下,然后让他们研究一下是不是适用于普通的村子中。如果适应的话,应该怎么推广,不适应的话,又得怎么改变。”
皇帝刚刚只听禁军统领说过暖炕,还真没听他说暖气,之所以好奇,也是因为听说可以将两个房间连通在一起,这样可以省木材,却没想到又听到了一个新词,就好奇的问道,“暖气又是什么东西?”
顾墨轩顿了一顿,这才解释道,“暖气跟暖炕其实是差不多的东西,不过暖气并不在炕上,而是在屋子里的墙上放一面由竹子做成的管道。路上也是通过竹子做成的管道相连,也可以跟暖炕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屋子里面更加的暖和,即便没有炕也能暖和一些。”
讲着,顾墨轩就又大概在殿内比划了一下暖气的样子和大概的位置。
皇帝就明白了些许,这个暖气可以用在比如学堂、医馆一类的地方,而且那些烧炕的人家也可以在烧炕的同时弄一下暖气,这样屋子里面就会更加的暖和。就比如炕是在屋子的东南方向,那在屋子的西北方向再放一片暖气,那这个屋子就整个都会比较暖和了。
皇帝想想这样会带来的景象,就一时激动得又多问了几句。
不过,顾墨轩知道的,大多数也是今天江云汐刚刚告诉他的,因此回答了几句,就没法回答了,两个人也只能是大眼瞪小眼。
不过皇帝也不过是好奇心重了一些,再加上一时激动,慢慢就平复过来,颔首道,“竟然如此,明日就让户部和工部派人去工厂里面,跟他们学习一下这些东西要怎么做。”
说到这里,皇帝又忍不住叹了一口气,“户部、工部里面收录了那么多的工匠,还有那么多的读书人,结果却还没有一个厂里的工匠想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