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两人上了公交车,又坐了两站路。
下车的时候,她俩惊讶地发现,拖着心里美萝卜的板车,居然不见了。
叶菁菁有点担心,跑去问旁边的饭店职工:“师傅,那两位拖板车的农民同志呢?不会被红袖章抓走了吧?“
“什么呀!”服务员笑道,“卖完了,走了。我们饭店也买了,正好凉拌。哎,你还要买菜呀,再往巷子那边走走,我看那边拖着独轮车。”
薛琴原本急着回厂里,看到叶菁菁往巷子口走,不由得好奇:“你要买什么菜啊?”
“你不是说想买黄芽菜吗,说不定有呢。”
其实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她想看看街头卖菜的情况,以此判断时局变化。
薛琴一听黄芽菜,来了兴趣,赶紧跟着叶菁菁一块走。
她俩往前不到五十米,还真见了个独轮车,靠着墙,上面摆着脆生生的青菜、白胖胖的萝卜和大叶子的雪里红,以及一个敞开口的麻袋,里面装的东西灰不溜秋的,是晒干的山芋片。
这会儿都已经快小雪时节了,绿油油的菜看着挺舒服。
但是大家伙儿都围在独轮车后面,谁也顾不上挑菜。
人群中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同志,你俩都必须得去医院。”
叶菁菁挤进人堆,瞧见说话的谢广白,赶紧问半蹲着的他:“他俩怎么了?”
大冬天的,下午过了太阳最好的时候,风吹着人脸都觉得疼。
这两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居然瘫坐在地上,也不嫌冷。
“走伤了。”谢广白解释道,“他们从三家桥公社走过来的,走了14个小时。”
他也是上完培训,刚好从这边经过,听到有人喊“同志,你们怎么了?”,才跑过来看的。
旁边新围上来的人,听得忍不住啧啧道:“你们两个小的也真是,不拿身体当回事哦。听大夫的,赶紧去医院好好躺着。”
两个半大小伙子急了:“不行啊,我们得把菜卖掉,我们还要去买高考复习讲义。”
周围的议论声大了起来。
“难怪呢,这两个小孩是真不容易。”
立马有人打包票:“你们去你们的医院,我们给你们卖掉,按照副食品店的价格卖,可好?”
旁边人也强调:“放心,不会短你的斤两。”
那两个半大小伙子还没反应过来。
叶菁菁接过话头:“同志,你们想买的讲义是不是广播台讲课的那个讲义?”
两人脸上还写着茫然,头却点了下来。
叶菁菁笑了:“放心,我们是纺织三厂工人夜校的,讲义就是我们印的。”
大家伙儿都露出了笑脸:“那可太好了。小伙子你俩这下放心??”
“走走走,大家帮忙搭把手,把他俩送到医院去。”
又有参加完义务劳动回来的青年,热心地主动请缨:“坐我的自行车,我带你过去。”
旁边的人也附和:“对对对,我的自行车也行。”
剩下的热心人,还拿了自家的秤出来,帮忙称菜。
不多会儿的功夫,蔬菜和山羊干都卖得差不多了。
尤其是山芋干,因为便宜,一毛二一斤,不要粮票,而且能当饭吃,特别受欢迎。
负责收钱的奶奶,仔细清点了手上的一沓子毛票和分票,又让旁边的一位阿姨复核了一遍,才郑重其事地交到薛琴手上:“同志,一共是十三块七毛四分钱。可还够啊?不够的话,我们也给凑凑吧。学生娃娃不容易。”
薛琴赶紧点头:“够了够了,我们马上就去厂里拿资料,给他俩送过去。反正在床上休息,也能学习。”
多可怕的民族基因啊。
然而没有任何一个人觉得不对。
累病了而已,又不是死了。
没死,当然得争分夺秒地学。
不知道是这个时代的人对别人的信任度都特别高,还是刚才叶菁菁跟谢广白说话了,变相证明了她和薛琴的身份。
反正奶奶交钱交得特别自然,薛琴也接得理所当然。
后面帮忙卖菜的人,还主动把独轮车推到医院去。
那个拿了自家秤过来的阿姨,还忍不住叹气:“这两个小伙子也不容易哦。独轮车哪是那么好推的呀。”
没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直接拖板车过来,因为板车在农村也是奢侈品,家境殷实的,根本买不起板车。
薛琴主动跟叶菁菁打商量:“你说,要不咱们干脆免费赠送学习资料给他们兄弟吧。你看他俩跑一趟城里,人都跑出病了,他们看病估计得自己掏腰包。卖个十几块钱的菜,也不晓得够不够买药。
叶菁菁点头:“我没意见,干脆咱们问问大家的意思吧。”
俩姑娘跑到工人夜校一说,在场的工人们都激动了。
不是反对,而是大家都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推着好几百斤重的独轮车,摸着黑走了整整14个小时啊。
他们在平坦的车间里,走上八个小时,都觉得自己腿脚要断了。
何况是崎岖的山路??
三家桥公社,就在房山上。
那边是真的穷,因为没有水田,种不了水稻和小麦,只能靠山芋和玉米过日子,确实苦。
“我同意。”王凤珍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眼睛都红了,“我真没想到,他们这么不容易。”
此时此刻,她真羞愧死了。
叶菁菁和薛琴走之前,让大家下午自己好好学习来着。
结果她还开小差,对着地理讲义发了足足半小时的呆。
实在是罪大恶极。
其他人也纷纷自我检讨。
他们太不应该了,他们拥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居然还不珍惜。
“现在知道你们多幸福了?”叶菁菁趁机教育他们,“谁再说苦,想想农民,想想下放知青,他们学习才真的叫苦呢。没通电的地方,只能用煤油灯。一晚上的书看下来,肺都被煤烟熏黑了。”
“知道了知道了。”大家伙儿赶紧拿起书。
薛琴招呼叶菁菁:“你们继续给他们上课吧,我把资料送医院去。你有什么让我带给谢大夫的吗?”
“给他打一份香酥鸭,我看黑板上写了今天有香酥鸭。”
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她要提醒薛副书记,
“把宣传科的同事带上,让他们拍照片,写个通讯稿发到厂报,再给市报也送一份,我估计能上稿。”
薛琴都愣住了,这个也要宣传啊。
“那当然了。”叶菁菁不假思索,“你没看咱们工人夜校都被感动到了。这么感人的事情,当然得宣传,让大家伙都知道,珍惜学习机会,参加高考,接受国家的挑选。”
“再说了,”叶菁菁凑到薛琴的耳边,压低声音道,“咱们工人夜校就得多宣传,抓住一切机会宣传,这样才能把名气打出去,蓬勃发展。”
这一点可真是说到了薛琴的心坎上,她立刻点头答应:“我马上就去找宣传科。”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往外面走,楼下响起了喊声。
烧饭的大师傅仰着脖子笑:“正好下来了!小薛书记,人家农民同志是专门过来买你们高考讲义的。”
多稀奇呀,工人是啥人?工人老大粗呗。
结果他们工人夜校一起来,莫名其妙的,纺织三厂好像成了文化单位一样,动不动就有人过来买讲义。
现在,连农民都大老远的跑过来了。
叶菁菁和薛琴则狠狠吃了一惊,她们惊讶的不是农民买高考资料,而是来的居然是熟面孔??卖心里美萝卜的那两位。
没想到他们卖完了萝卜,过来买讲义了。两个农民也认出了两位姑娘,瞬间局促地搓起了裤子。
站在稍微前面一点的农民,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了钞票:“同志,我们想买套资料,一共是十二块三毛钱,够不够啊?”
萝卜打秤,哪怕心里美萝卜要比白萝卜贵,三分钱一斤,一板车也只能卖十二块钱。
薛琴的眼泪都要出来了。
她看着两个农民嘴巴干得裂开了口子,显而易见,他们进城以后可能连一口水都没喝。
“够了够了。”她招呼食堂大师傅,“师傅,给他们拿两个碗,打两碗米汤,先润润嗓子。再给他们打两份饭吧。”
两个农民吓到了:“不要不要,同志,我们买了书回家吃饭。”
这个厂里的人实在太和气了。
他俩是问路问过来着,本来还害怕不许他们进来呢。
大师傅拦着他俩:“我们单位的米汤不要钱的,当水喝两口。”
他张罗着给两人打了米汤,又把蒸屉上沾着的馒头皮包子皮刮了下来,送到他俩面前,“吃吧吃吧,这个粘在蒸笼上的,食堂也没办法卖给职工。”
大师傅抬起头,招呼叶菁菁和薛琴:“你们忙你们的去,我这边看着呢。”
薛琴吸了一下鼻子,闷闷地想着:“原来他们卖菜是为了买我们的讲义啊。难怪检查站肯放他们进城呢。
抬抬手,给了农民家的小孩一个希望。
叶菁菁打好了香酥鸭,把饭盒给她:“你拿着,赶紧去找宣传科的人,一块儿骑车去医院吧。我拿讲义给他们。”
她现在心里头烧着一团火,逼着她不得不多做点事。
她准备给西津革委会写信,建议革委会允许农民进城卖菜。
这样的事,在之前,也不是完全没发生过。
比如说,有的生产队夏天种了西瓜,也会拖到城里头卖。
再比如说,有的生产队一下子种了很多某种蔬菜,供销社也会帮忙组织他们进城卖,省得菜烂在地里。
现在,农民需要进城卖菜的机会。
他们挣钱的渠道实在太少了,即便想要支持孩子读书,也有心无力。
起码在12月23号的高考来临之前,给农家孩子创造一个追求梦想的条件。
这也是在为城市居民谋福利。
七十年代的农副产品供应,种类实在过于单一。一到冬天,店里头供应的蔬菜实在太少太单调了。
农民进城卖菜,可以丰富大家的菜篮子,也能增加桌上的菜色。
如果真的能够从此以后,农民都能自由进城卖菜,那可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