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字号:小

第二百二十三章 只为实现目标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显然!
    方孝孺便是朱标派来打探情况的。
    虽说李可也不知,朱元璋死前是不是有跟朱标说过什么话,但李可以为,自己肯定还是要把自己目前的处境,给说得越惨越好。
    只有说得越惨,才能让朱标放松...
    晨光初透,梨花如雪,落满石碑。阿禾将那封信轻轻夹进《匠人十问》的旧卷里,风吹动纸页,仿佛有人在低语回应。她没有回头,却知沈清澜仍立于钟楼檐下,手中捧着昨夜未及归档的《科技伦理宪章》修订草案,眉间微蹙。
    “昨晚各地传来的反馈你看了吗?”沈清澜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穿透了风声,“岭南有三位老农联名上书,说新配发的智能灌溉系统太‘聪明’,反倒让他们不会种地了。”
    阿禾轻笑:“这倒像极当年百姓第一次见蒸汽水泵时的模样??吓得跪地磕头,说铁牛喝水不歇,定是妖物。”
    “可这次不是恐惧,是失落。”沈清澜踱步上前,指尖划过茶杯边缘,“他们说,从前看天色、摸泥土、听蛙鸣就知道何时该引水;如今全靠机器提示,连节气都记不清了。有个老伯写道:‘我种了一辈子田,现在倒成了田里的外人。’”
    阿禾沉默片刻,望着远处田埂上一台缓缓移动的自动施肥机,像一头温顺的耕牛。“我们总以为进步就是替代,其实不然。真正的技术,不该让人退场,而该让人更深入地参与??就像望远镜没让天文学家失业,反而让他们看得更深。”
    沈清澜点头,却又叹气:“问题是,很多人已经忘了怎么‘参与’。学堂教的是操作手册,不是土地的语言。”
    这话如针,刺入阿禾心底。她忽然想起前日去乡间走访时,一个十岁男孩指着稻田问:“老师,水稻为什么要弯腰?”她愣住,竟答不上来。后来才知,那孩子从未见过手工收割,只在视频里看过机械臂整齐割倒一片金黄。在他眼里,稻穗本该挺直,由钢铁之手收割。
    “我们得做点什么。”阿禾转身,目光坚定,“不能让知识变成空中楼阁。”
    于是,允文学院悄然启动“回土计划”:所有工科学生每年须下乡三月,与农民同吃同住,从翻地、育苗、观云识雨学起;文科生则要参与基层议事会,学习如何倾听沉默者的声音。课程不再以考试定成败,而是以“你解决了谁的问题”为评分标准。
    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有御史弹劾此举“荒废学业”,更有保守派讥讽“读书人下田,岂非与泥腿子为伍?”朱文奎却亲自批红支持:“若学问不能沾泥带露,读再多书也是虚妄。”
    春分刚过,第一批学生奔赴各地。陈砚舟带队前往甘肃旱区,指导村民用新型集水装置配合传统垄沟种植法,既保墒又节水。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位老太太拉着我的手说,小伙子,你教的机器好,但更要紧的是,你肯蹲下来,听我说去年哪天刮东风最久。”
    与此同时,苏婉儿从岭南归来,带回一份惊人发现:在深山瑶寨的一口古井旁,她采集到一种罕见菌株,其代谢产物对多重耐药菌具有强效抑制作用。更令人振奋的是,当地老人世代用此井水洗伤疗疮,竟无一感染。
    “这不是偶然。”她在学术会上展示数据,“这是民间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汇点。他们不懂‘微生物’这个词,但他们懂得‘这水清净’。”
    她提议设立“隐性知识库”,系统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口耳相传的农耕、医药、建筑经验,并用科学方法验证提炼。有人质疑:“乡野传言,焉能当真?”她反问:“百年前,谁又相信蚯蚓能松土?蚂蚁能预震?可现在,这些都写进了教科书。”
    项目获批后,无数尘封的记忆被唤醒。东北猎户讲述如何通过雪痕判断兽迹方向;江南蚕娘传授“听丝辨质”的绝技;甚至有陕北老汉背出整套黄土高原防塌方口诀,经地质学家比对,竟与现代边坡稳定理论高度吻合。
    阿禾主持编纂《民智录》,将这些经验分类归档,每一条都标注来源村落与传承人姓名。“我们要让后人知道,”她说,“文明不只是宫殿里的诏书,更是灶台边的一句叮咛。”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
    清明前后,京城接连发生数起“断线事件”:几座城市的数据中枢突遭干扰,交通调度紊乱,医院远程会诊中断。起初以为是技术故障,锦衣卫深入追查后却发现,攻击源自一群自称“归真盟”的青年学子。
    他们并非愚昧之徒,恰恰相反??皆出身允文学院顶尖班级,精通算法与网络攻防。为首者名叫林知白,其父曾是建文旧臣,在靖难之役中自焚殉节。他留下的遗书中写道:“吾儿当守心灯,勿使天下再陷昏盲。”
    林知白自幼苦读,成绩斐然,却在毕业前夕悄然离校。他在网上发布的宣言震动全国:“你们用科技许诺光明,可这光只照进官邸与学堂,却烧尽了山林、挤垮了小作坊、夺走了老人手中的锄头。我们不是反对进步,而是质问:谁的进步?”
    朱文奎召集群臣议事,气氛凝重。有人主张严惩,“此等逆贼,当斩首示众”;也有人主张怀柔,“毕竟出自我院,或可感化”。
    最终,沈清澜建议:“让他说话。”
    于是,在一场全国直播的辩论会上,林知白站在台上,面对万千观众,声音冷静而锋利:“你们建高铁,可曾问过沿线被征地的农户愿不愿搬?你们推AI诊疗,可曾考虑乡村郎中会不会因此饿死?你们说‘科技为民’,可民在哪里?是在屏幕里的统计数据里,还是在你们看不见的角落?”
    全场寂静。
    阿禾起身应答。她没有反驳,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海南渔村,一位老渔民正用手机APP记录潮汐变化,旁边坐着孙子,两人一起分析最佳出海时间。老人笑着说:“以前靠祖宗传下来的口诀,现在加上卫星图,心里更有底了。”
    “我们无法让所有人原地不动,”阿禾说,“但我们可以确保,没有人被甩下车。你父亲留下‘守心灯’三字,我想,那灯不是为了守护过去,而是为了照亮前行的路上,每一个跌倒的人。”
    林知白低头良久,终是落泪。
    事后,他自愿接受社区服务,在偏远山区协助搭建低功耗通信网,帮助牧民用简易设备接入远程教育平台。半年后,他写信给阿禾:“我曾以为摧毁系统才是反抗,现在才明白,修补裂缝才是真正的勇气。”
    风波渐息,国家却未停步。
    立夏之际,朝廷宣布实施“千村智联工程”:三年内为一千个行政村配备基础数字设施,包括太阳能基站、共享算力终端与开放式知识平台。特别规定,每村必须由村民自主选举“科技理事”,负责监督设备使用与需求反馈。
    一名藏族少女当选理塘村科技理事,年仅十六,通晓藏汉双语,曾在允文学院夏令营学习编程。她带领村民开发出一款语音识别App,能将藏语口语实时转为文字病历,极大便利了高原地区的医疗救援。她在采访中说:“我不是想当工程师,我只是不想再看到阿妈因为说不清病情而挨饿受痛。”
    与此同时,朱文奎做出一项惊人决定:开放皇室档案馆部分禁地,允许学者查阅永乐年间销毁的科技文献残片。条件只有一个??研究成果必须公之于众,不得私藏。
    首批出土资料中,竟有一份完整的手绘“水运仪象台”改良图纸,旁注出自姚广孝之手。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明确提到“可用齿轮联动发电”,并绘制了简易线圈模型。
    “原来早在六百年前,就有人窥见电力之门。”物理研究所所长激动不已,“只是那一扇门,被一把火锁死了太久。”
    他们以此为基础,启动“古技新生”项目,尝试复原并现代化一批明代濒临失传的技术。有工匠成功再造“木牛流马”,加装平衡系统与电动助力,成为山区运输神器;另有团队还原郑和船队的“牵星板”导航术,结合北斗定位,打造出无需电力的应急导航仪,专供远洋渔船使用。
    文化界亦掀起反思浪潮。戏剧家编排新剧《火种》,讲述齐泰临刑前夜,秘密将《格物志》手稿缝入狱卒棉袄的虚构故事。演出当晚,满堂啜泣。一位白发老兵拄拐离场时喃喃:“我们骂了他们一辈子‘乱臣贼子’,可真正救国的,竟是这群不肯闭嘴的书呆子。”
    秋收时节,陈砚舟团队再传捷报:抗盐碱水稻实现规模化种植,覆盖渤海湾万亩滩涂。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基因编辑引入的维生素A前体,在实际食用中被证实有效改善儿童夜盲症。联合国特派观察员实地考察后感慨:“这不是农业革命,这是人道奇迹。”
    而在西北戈壁,一座全新的“风语城”拔地而起??全城依靠风能与光伏供电,建筑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居民用水全部来自空气取水系统。城中无商铺,只有共享工坊与公共食堂;孩子们上学不按年龄分级,而依兴趣组成“探索小组”。墙上刻着一行大字:“此处无人统治,唯有规则共生。”
    它并非国家正式行政区,而是一个由科学家、建筑师、哲学家共同发起的社会实验区。朱文奎亲题匾额:“试玉之地。”
    冬至夜,一场罕见的日环食横跨中原。全国中小学组织联合观测活动,学生用自制日晷、针孔投影、数字望远镜同步记录数据。结果汇总至京师天文台,竟与NASA预测误差不足0.3秒。
    那天晚上,一个小女孩在作文中写道:“今天我和月亮一起吃了汤圆。老师说,太阳也会饿,所以偶尔要咬一口月亮。但我们不怕,因为我们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科学就像妈妈的手,告诉我们:别怕,我在。”
    这句话被印在次年《国民科学素养年报》扉页。
    新年将至,允文学院迎来第十届毕业典礼。礼堂外,梨树再度开花,仿佛时光轮回。朱文奎亲临现场,却没有致辞,而是请出一位特殊嘉宾??九十四岁的李青山,那位曾获“平民创新奖”的村医。
    老人步履蹒跚登台,手中捧着一只老旧药箱,漆面斑驳,铜扣锈蚀。他打开箱子,取出一支注射器,缓缓说道:“这是我行医七十年用过的最后一支针管。明天起,我要把它交给你们当中第一位志愿去边境行医的学生。”
    全场肃然。
    接着,他又拿出一本泛黄笔记,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1952年7月,苏婉儿大夫授我第一课:医者之心,不在妙手,而在听见痛苦的能力。”
    “苏大夫早年救治我,晚年又教我如何救人。”他声音颤抖,“今天我才懂,她给我的不是医术,是一颗不会麻木的心。”
    台下,苏婉儿悄然拭泪。
    随后,阿禾走上讲台,身后大屏缓缓浮现一幅地图:红点遍布全国,每一颗都代表一个由毕业生即将奔赴的基层岗位??西部数据中心、海岛气象站、边境语言保护所、沙漠生态修复营……
    “你们不是去‘支援’,”她说,“是去‘连接’。去成为桥梁,让实验室的光,照进最暗的屋檐;让远方的声音,传回决策者的耳边。”
    掌声雷动。
    散场时,沈清澜找到阿禾,递给她一封刚收到的密报:罗马教廷正式承认“大明科学体系”为人类文明重要贡献,并请求派遣常驻观察员学习“世俗治理中的道德科技观”。另附一句私人留言:“你们做到了我们未能做到的事??让理性带着温度行走人间。”
    阿禾笑了,抬头望天。星辰璀璨,银河如练。
    她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暴雨之夜,自己也曾怀疑这条路能否走通。如今,答案已写在万家灯火之中。
    “明年还要写信吗?”沈清澜问。
    “当然。”阿禾轻声道,“只要还有人在做梦,就值得告诉另一个世界:你们的火种,已燃成星河。”
    风穿过梨花林,簌簌作响,如同历史低语。
    而未来,仍在书写。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婚后弃我去西北,我死了你疯啥? 八零换嫁后,绝嗣糙汉夜夜哄 什么海王,我就是个钓鱼佬! 挺孕肚嫁权臣遭嫌?我带崽入宫认父皇! 吞噬进化:我重生成了北极狼 都市奇异录之人狐传奇 向人间借个火 踹渣夫!嫁首长!八零辣媳轰动大院 为夫纳妾十八房,我收将军做外室 重生之非遗大佬在都市封神 修源录 年代:从下乡后开始的咸鱼生活 网游:女神升级我变强 半岛:影帝从分手开始 重生六零,放弃冰冷豪门,我回乡逆袭 古树寻魂之妖珠再世 逆命司南 名诗三百震诸国,我只想当富商! 大明与新罗马与无限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