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字号:小

42、042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陶蓁与阿井一左一右,双双于衙门西侧门堵到了里正。
    彼时这位村官正在儿媳的面鱼儿摊前,打算喝两碗面鱼儿充作午食,好节省下几个铜板的饭钱。
    陶蓁追去时,他正喝了一肚子的浇头,觉着饱了些,连鱼儿也省下了。
    瞧见陶蓁,他便站起身,肚子里的水也跟着“哗啦哗啦”响,“怎么?可是案情又有了什么反复,要叫我们回去再审问?”
    陶蓁气喘吁吁,掐着腰休息了好几息,方问:“户部寻地种新粮食,阿叔可知?”
    里正忙点头:“怎会不知,他们在村里测水、测土好几日,说要选地种粮食。那粮食我远远见过,一颗像黄豆那么大。户部的大人们给我看过画像,一个粮食棒子上能结几百颗豆子,好家伙,要是真能种起来,还愁吃不上饭?”
    “阿叔可表态咱们村儿要种?”
    “没人敢种。三十几年前朝廷就鼓励民间种一种新粮食,许诺的极好,庄户人家抢着种。谁成想种出来根本不是朝廷说的那个样儿,吃不得,最后都当了柴烧。咱庄户人家靠天吃天,被耽搁这么一年,多少人饿死。咱村当年饿死了一半人,剩下那一半,还是你阿公把半生积蓄全都拿出去买粮,才救下了剩下的人。那时你爹才几岁……”
    陶蓁怔怔,完全不知道还有这一码事。
    怪不得户部官员亲自去各村推销,竟都未推出去。
    怪不得她阿公堂堂尚书,最后穷的叮当响。
    “你成亲时张官媒前来逼婚,村里邻人出来相帮,那都是你阿公当年攒下的人情……只三十多年过去,老一辈还记得当年事,新一茬人早都忘了。”
    陶蓁这才知道,为何原身守孝期间与村民往来不多,可到了最危急之时,竟然会站出来那么多人。
    原来,果然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然现下不是说这个的时候,她忙道:“这回不一样,这回的庄稼特别好,是我在……我在古书上曾看到过,其状如豆,色如玉,穗似小臂粗细。一株结二到三穗,每穗得五六百粒豆。其性贱,易活。”
    “真的?”肖里正吃惊,“这么说,古时便有这庄稼?”
    陶蓁忙点头,“那时众人不知它能吃,现下朝廷已发觉它的妙处,号召大伙儿都种。我方才在衙门后院听闻,一亩地可补产五钱银子。如果咱村有五成人家种它,这一年不但能从朝廷领几十两银子,还能出产好多粮食。走,我们先去衙门,同户部的几位大人再说说。”
    衙门后院公房内,几位从京城户部而来的官员坐在椅上,听着肖里正讲庄户人家的顾虑。
    这顾虑此前没人同几位大人明着讲。
    但凡他们到了一个村落,查测出种植新粮食的条件适宜,前去同村中里正提起此事时,各里正都是口中应的干脆利落:“好好,大人放心,草民立刻去动员乡亲们……”
    官员们真的放心离去,然而左等右等都再无下落。
    一处村落如此,十处村落也如此。原本官员们觉着此事利国利民,民众应该追着抢着要种才对。未成想大江南北这么走一遭,遭受的冷遇远超他们想象。
    此回跟随钦差一起北下,到了青州府,众官员几乎已不抱什么希望,只不过拿一份俸禄,该做之事按部就班去做而已。
    肖里正此前也是用客套话应付这些大人们,只今日既然陶蓁作保,他也就把实话讲出来:“实是三十年前之事,把乡亲们吓着了。那时草民不过十一二岁,饿的日日寻草吃……”
    一个官员道:“三十年前那场祸事,我等也寻了卷宗出来看过,是当年主持此事的官员立功心切,只在户部公田内试种过一季就推至民间,未成想再种却转了性。这回的新粮食,我等已试种过三季,性状稳定,才能拿出去在民间推广。”
    肖里正瞟了那官员一眼,赔笑道:“当年的那些大人,也是打了包票的……”
    “这次还有银两,一亩地补产五钱银子,朝廷是真想为民造福的。”
    “这银子草民哪里敢收。若应承各位大人,回去有村民领了银子不种地,扯了包袱皮连夜跑怎么办?若没人跑,却种不出粮食,白白辛苦一季。届时没了嚼用,粮价大涨,这五钱银子能买几斗米啊……”
    诸位官员一时语塞。
    此次朝廷派官员进民间,就是考虑到三十年前之事,圣上切切叮嘱,万不能以强硬手段行威逼之事。
    他们纵将胸脯拍穿,可种庄稼不是一朝一夕,怎么给人证明呢?
    陶蓁等在一旁,听着官与民双方的拉锯,内心焦急不已。
    桌上摊着一把玉米,地上还有半口袋,隐隐都能闻见玉米的清香。
    怎么能证明玉米的价值呢?
    此时她身边小满的腹中“咕咕”连续叫,是一大早出来,未来得及吃早食。
    她的一拍脑袋。
    蠢啊,她可是个厨子呀!
    她站起身微笑道:“我有个办法,或许能证明这新粮食的价值。我要借衙门后厨一用,还要向几位大人讨几碗种子,大人可舍得?”
    —
    “吱吱呀呀”声在衙门前院一片空地上不绝于耳的响着。
    空地上摆着个石磨,两个厨子一起推动着磨盘,另一人怀里抱着小半盆干玉米粒,每隔一阵就往磨盘上撒上半碗。
    推上一阵,磨盘停下,将盘中已碾细的玉米面倒进编织的极细的筛子。抖动筛子,细面漏下去,粗粒与外皮被留在筛子里,倒进磨盘里跟着继续磨。
    碾出的细粉被厨子快速送进后厨,等不到全碾完,攒够一整碗时,陶蓁就开始忙活。
    先做一道玉米面发糕。
    玉米面里加温水一碗、糖霜一小勺、鸡蛋一个,再加上后厨常备的蒸馒头的老面剂子用于膨发。用米酒代替清水,将面和成微软的面糊后,放至盆中,盖上干净巾子等待醒发。
    两刻钟后,面糊已膨胀,连同筷子一起交给阿井,由阿井快速搅拌,搅去面糊中的气泡,将其倒至另外一个干净铜盆,锅中加水,隔水开始蒸。
    接下来做玉米面条。
    玉米粉中一颗鸡蛋提升嚼劲,加清水,再放两勺盐能使之更筋斗。揉成光滑面团后切成宽条状抹上清油静置。
    一刻钟后,面条在清油的作用下已极软,拉扯成细条丢进沸水中大火煮开,捞进碗里,加蒜泥、熟菜叶、花椒面、胡椒面、熟芝麻,用热油一泼,就是一碗油泼玉米面。
    厨房外头,石磨声已停。帮不上忙的厨子们纷纷围在窗前细看。
    做法他们都熟悉,简单不能再简单的庄户人家家常饭的做法,在这衙门后院大家伙儿都不屑用,省的官老爷们说厨子们做饭不用心。
    若从前衙门里的这些厨子们还曾经小瞧过陶蓁,可自有一回天下暴雨她在衙门滞留三日,曾在这后厨里帮厨过几日,那几日是厨子们受大官小官苛责最少的日子,甚至有几个官儿还破天荒掏出银子打赏了众人。
    从那之后,再没有人怀疑陶蓁的厨艺。
    此时“滋啦”一声,热油泼上金灿灿的面条,蒜香味顿时被激发,浓烈的香味毫不吝啬的从窗户溢出去,厨子们登时包了一嘴的涎水。
    “陶姑娘,这面条的做法是……”厨子还延续着旧称呼,显得同她格外亲近。
    “这叫油泼面。吃的时候再加醋、酱、盐巴调味,就能上桌。”
    厨子笑道:“这名字倒是直观,丝毫不弯弯绕。这做法我等今后可能做给各位大人吃?实是平日各种做法翻来覆去变花样,大人们吃的不开心,我等做的也烦躁。”
    “没问题,”对这些小吃食的制作方子,陶蓁从来不私藏,“尽管去做,若有不明白之处,随时都可问我。”
    说话间,已有厨子进去,帮着做几样佐餐的小菜。
    此时玉米发糕也已熟,停火揭锅盖,随着白雾腾腾而起,浓郁清香立时扑面。
    衙门的公房里,几位户部官员还在继续商议新粮食的种植政策,发愁如何完成圣上嘱托。
    肖里正就坐在门口的一张条凳上,想着陶蓁劝他种的这粮食是否真能种。
    经过与陶蓁的几番打交道,他再不把她看成普通内宅的女子。她胆子大,有谋略,念书还念的好,光看个书都能学到一手的厨艺。
    他一时觉着陶蓁从不说大话,绝对是个可靠人,他该相信,该第一个出头支持官府,绝对能让五柳村先富起来。
    可想到三十年前的惨状,他的冲动又压下。
    不能,万一出了岔子,自成了村里的罪人不说,还带累的村民几辈子都翻不了身。
    两方人马都在踌躇,外头忽然传来一股扑鼻奇香。
    两个衙役端着两个盘子,送来了几碗面,“陶姑娘说,这叫油泼面,面条便是用新粮食所做,请各位大人和这位里正品尝。”
    几人原本被这香味催的食指大动,此时一听是新粮食,反倒不敢做第一个吃玉米的人。
    “陶姑娘呢?”一位官员端着碗却不动筷,先问衙役。
    “陶姑娘在照顾她家小阿弟用饭,她小阿弟特别喜欢吃这新粮食,陶姑娘唯恐阿弟吃撑了积食,只好在边上看顾着。”
    几位大人一听,纷纷哂笑。
    小小孩童吃的停不了嘴,自倒是瞻前顾后。
    吃罢,不吃不足以平民疑。
    众人拌好面条,一筷头送进口中,便吸溜的再也停不下来。
    待终于放下碗,捂着肚子长长打了隔,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是一阵长笑。
    在民间吃的最舒服的、最不顾仪态的,就是这一餐啦。
    一位大人转首看向肖里正:“如何?可能入口?陶姑娘说此粮食是宝,她说的可对?”
    肖里正正在擦油嘴,连连点头。他就知道,话从蓁姐儿嘴里说出来就没有错。她说这新粮食好,那就是真好。
    一时两方都将陶蓁当成了自人。
    面碗刚刚撤下去,衙役又端着盘子前来。
    盘子里这回是几牙色泽金黄的发糕。
    “陶姑娘说,大人们将将用过面条,调料味浓重,定然想吃些甜口。这是发糕,大人们请尝。”
    几只手同时伸向盘子,带着发糕离去,盘中立刻空空。
    一口咬下去,扑鼻清香立刻充斥着整个口腔。发糕松软,入口甘甜,还带着一点点米酒之气。
    衙役继续解说:“陶姑娘说,发糕中只加了些许糖霜,如若不加,其实也是清甜的。这新粮食本味便偏甜。”
    发糕吃到最后,外头又传来脚步声。
    官员们此时起了期待,不知又有什么未知的美味被送来。
    衙役端来的是玉米浓汤。
    “陶姑娘说,这汤里就只加了新粮食粉,再无任何佐料。”
    几人端了碗轻轻啜饮,才吃过发糕,缺的正正好就是这口稀的。
    入口淡淡甘甜,果然本味是带着清甜的。
    一位官员问肖里正:“敢问老乡,这三道吃食,可算新奇?”
    肖里正不明他意,斟酌着道:“发糕与面汤皆是庄户人家常见之物。最开始的那碗面条虽新奇,可庄户人吃面,差别就在面条粗细、佐料的多与少上。”
    那官员闻言,长长叹了口气:“陶姑娘真真是蕙质兰心,她用这三道吃食告诉我们,这新粮食完全能满足百姓最日常的吃法,且滋味还很好。”
    肖里正一下子被点醒,怔怔站了一阵,一把拍在大腿上:“种,这庄稼,我种。可如何说服各位村民?大人们可有好办法?”
    正待此时,两个衙役端着两个盘子鱼贯而入,里面盛着剩余的几层玉米发糕。
    “陶姑娘说,她着急去集市买鸡鸭,等不及各位大人们商议出结果。此发糕请里正带回乡,都让乡亲们都尝尝。”
    几个官员听罢,不禁纷纷服气:“果然是陶家的闺女,将什么都想到了。我等真是,自愧不如啊!”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疯批病娇男主?拿来吧你! 乱世情怨 洪荒:我,孔宣,刷爆一切! 八零换亲嫁军少,撩夫治病样样行 成了女主对照组,拒当炮灰的我翻身了 长生:我在巡甲司肝经验 无上神尊闯万界 长生天阙 孽徒你无敌了,下山祸害师姐去吧 侯府忘恩义?摄政王撑腰,不原谅 重生九零:踹翻极品后我逆袭暴富 重生,回到小姨抱私生子回家前 对弈江山 科技强国:国宝竟是我自己 逐出家门后,我成了魔道巨擎 我就吃个瓜,捡走穿越者系统 重生86:契约土狗,承包兴安岭 重生后,我靠破案走向权力巅峰 望仙门